郭焕成教授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望

本站原创 2024-06-12 17:13:00

供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学者简介

郭焕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山东省聊城县人。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农业农村地理研究室主任。

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学与农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农村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区划与国土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兼职教授、浙江东南土地管理学院、聊城大学《经济地理》、《地理研究》、《山地研究》、《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等期刊编委。 多年从事农业地理学与乡村地理学、农业区划与农业区域类型、土地利用与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主编或参编《中国土地利用》、《中国农村经济区划》、《黄淮海地区农村地理》、《中国普通农业地理》、《全国综合地理》 《农业区划》、《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图》、《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宁夏农业地理》、《北京土地利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 , ETC。

农业学术交流_学术农业交流活动方案_农业学术网站

图1 郭焕成教授(2016年摄于北京)

2021年12月,全国地理研究联合会编辑部有幸采访到郭焕成先生。 郭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他刻苦刻苦学习的经历,分享了他多年来从事农业地理科学研究的心得和体会,表达了对新一代地理学生的殷切期望。 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01贫困学生的求学之路

我1936年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县李台屯村,先在村里读小学,后来到聊城一中读初、高中。 1957年,我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修经济地理学。

我上小学、中学时,国家正处于建设初期,农村经济发展困难。 我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外出求学并不容易。 尤其是13岁时母亲去世后,父亲带着五个孩子生活,家庭处境更加困难。 小学时,我的学习成绩优异。 周围村庄的很多人都知道,李泰屯村有一个孩子,名叫郭焕成,学习成绩优秀; 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比较有信心。 我的父亲很了解我,所以尽管家里筹集学费很困难,但他仍然全力支持我上中学,希望我好好学习。

高中毕业后,贫困的家庭状况迫使我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 当时摆在我面前的选择是:坚持读书考大学、考经济学校或师范学校、参军当兵、去关东闯荡一番。 我当时和爸爸商量过,我说我想上大学,爸爸也支持。 于是我坚定了信心,继续学习,参加高考,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毕业后,我不仅能为国家建设服务,还能为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做出贡献。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考入了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修经济地理学,采用文科、数科的考试方式。 我学习了五年。 因为家里穷,我上学完全靠国家奖学金资助。 这激励了我。 我更加刻苦学习,克服了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了五年的大学地理学习。

大学毕业后做什么? 又把它放到了我面前。 我来自山东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我从小就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农村,喝着农村的水,吃着农村的粮食,呼吸着农村的空气。 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帮助父母下田,参加农业劳动。 在农村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培养了对农村、对农业的热爱。 我喜欢农业和农村,愿意从事农业农村科研工作。 这成为我后来农业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根源。

在南大学习期间,我也有幸聆听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农业地理学家邓景中先生关于《地理服务农业》的学术报告。 他指出:地理学是一门融合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科学。 ,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而农业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也具有地域特色,因此地理为农业服务的潜力巨大。

邓老师的报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激起了我对农业地理学的兴趣。 这也萌生了我大学毕业后从事农业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愿望和志向。

02服务国情,深耕农业

1962年,我从南京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现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实验室农业地理学研究组。中国科学院资源研究所),其后跟随邓景忠先生(农业地理学专家,1920—1994)、吴传军先生(经济地理学家,1918—2009)进行农业地理学研究数十年。 内容主要包括农业区划、农业用地利用、农业类型、农业布局、乡村发展等。 他们研究并论证了我国农业地理分异规律,为国家农业发展布局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当时,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要进行国家地理研究,但从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和西北干旱地区。 许多工作需要到当地实地考察,如黄淮海平原干旱、涝渍盐碱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布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农林牧结合等。 、风沙治理、绿洲开发、西北干旱地区草原保护等,这些地区都是条件困难的地区。 实地考察,要不畏艰难,克服困难,深入实地,找出存在的问题,了解和研究自然规律,提出适应和利用自然、保护和改造环境,合理布局,为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建议。

1963年,我刚到地理研究所工作时,就跟随邓敬忠先生参加了河北省长城地区农作物(冬小麦、玉米)复种界线的调查。 一年成熟一次的作物复种的地理界限非常重要。 这次调查的地理界限非常重要,引起了当时世界地理界的关注。 1964年至1965年,参加河北省邯郸区、甘肃省酒泉区的农业区划工作。

20世纪70年代,我参加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农业地理调查。 我从宁夏北部的黄灌区、宁夏中部的半干旱地区到南部的黄土高原进行了实地考察。 我多次翻越淘淘黄河,六次翻越六盘山。 走遍宁夏大江南北,对该地区农林牧业发展布局、合理土地利用、水土流失防治等进行多项研究,编撰了《宁夏农业地理》,提出了为农林牧业合理发展和布局提出科学建议,受到当地群众好评。 政府的重视和采用。

20世纪80年代,在吴传军先生的主持和指导下,我具体负责《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等重大课题的调查和编制。 主要参加北京大规模土地利用调查,参与《中国土地利用地图》主编。 《土地利用》专着及《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图集》副主编。 该成果以地图的形式系统地表达和展示了中国土地利用特征、类型结构和分布格局。 信息详实、内容丰富、层次清晰。 地图详细、科学,为国家和区域土地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后来,他还主持了黄淮海地区乡村地理的大规模调查,编写了第一部专着《黄淮海地区乡村地理》,并研究提出了黄淮海地区乡村地理的科学性质、研究对象。农村地理的任务和任务,为地理研究所开展了中国农村地理的研究。 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和路径。

地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 农业地理学是一门基础应用研究学科。 更偏向于实地调查研究和应用研究。 其学科的性质决定了仅靠统计数据是不够的。 科学研究人员必须坚持理论、实践与实践相结合,走出去,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回来进行科学总结,进而上升到理论,这是基础应用学科应该遵循的基本路径。 不畏艰难、不怕疲劳,坚持把实地考察作为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上小学、中学时,国家正处于建设初期,农村经济发展困难。 我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外出求学并不容易。 尤其是13岁时母亲去世后,父亲带着五个孩子生活,家庭处境更加困难。 小学时,我的学习成绩优异。 周围村庄的很多人都知道,李泰屯村有一个孩子,名叫郭焕成,学习成绩优秀; 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比较有信心。 我的父亲很了解我,所以尽管家里筹集学费很困难,但他仍然全力支持我上中学,希望我好好学习。

学术农业交流活动方案_农业学术网站_农业学术交流

图2

郭焕成教授在办公室的办公桌前画画(1988)

03心系百姓、研究乡村

20世纪90年代末,当我即将退休的时候,我注意到两个情况:一是虽然在农业地理学、农村地理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布局进行了很多研究,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再更加关注农民收入; 另一个是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后,农业不仅要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还要解决农村经济增收致富的问题。

在多次出国考察中,我密切关注发达国家农民致富之道,思考中国农民脱贫致富进展缓慢的原因。 我逐渐发现,农业功能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农业的功能不仅仅是生产粮食和工业原料,还要发展文化功能、生态功能、旅游功能和休闲功能。 但这些功能的发挥方式和程度、市场化途径、农民增收途径等都需要思考和研究。

因此,我提出中国要发展“旅游农业”。 经过随后的发展和扩大,最终被统称为“休闲农业”,并号召地理界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我相信,中国发展旅游休闲农业拥有优越的资源条件、广阔的需求市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因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环境也不好。 乡村有好山、好水、好空气。 城市人想去乡村观光、休闲、旅游,促进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

这种新农村产业可以拉近城乡联动发展,让城镇人口作为旅游主体到农村观光、休闲、旅游,到农村消费,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 同时,也可以让城市游客放松心情,体验乡村纯朴的民风。 对于农村来说,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可以培育农业农村新功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扩大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致富。 还能促进农村风俗知识的发展、环境整治和经济繁荣。 这是地理学服务农业的新领域,未来必将有巨大的潜力。

1999年,我第一次去中国台湾做学术报告时,做了关于中国大陆旅游休闲农业发展的讲座,引起了台湾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我和台湾专家交流发现,台湾休闲农业起步很早,发展也很好,而大陆还处于起步阶段。 这引起我深刻的反思:为什么中国大陆这么多代、这么多年没有重视这个问题?

之后我重点学习他们的实践经验,从农业景观、乡村景观研究开始,到观光休闲农业,再到乡村旅游。 我把这些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很快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非常好的福利。 2001年退休后,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休闲农业的研究,多次带领代表团到台湾进行休闲农业的学术交流。 此外,我还访问了日本、加拿大等旅游农业起步较早的国家,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推动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2021年底,我发表在《经济地理》2000年第2期的文章《观光农业发展研究》被评为“经济地理创刊40周年”被引用论文第一名, CNKI余次引用1210次(编者注)。 这一结果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参考。 可能是为了面向市场经济,我国农业正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新功能,探索发展旅游休闲、旅游农业等,作为增加农业收入、扩大劳动力就业的途径。 、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当前乡村振兴需要创新乡村企业的大力支撑。 我也很高兴为中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多样,潜力巨大,发展势头良好。 要不断学习,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水平,增强文化理念和生态理念,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素质。 中国的乡村旅游已经蓬勃发展。 中国农家乐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但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努力,让农家乐、乡村旅游内容更丰富、品味更高、文化更生态、更有特色。 中国农业农村幅员辽阔、潜力巨大,这些任务需要你们年轻一代继续完成。

农业学术交流_学术农业交流活动方案_农业学术网站

图3

郭焕成教授赴台湾做学术报告(2010年8月)

04 夫妻携手互相扶持

我和我的爱人周玉珍(福州人)是大学同学。 我们在结婚前相爱了六年。 读大学时,我们都是南京大学地理系的学生。 我们经常一起参加学生活动和党小组会议,彼此熟悉、亲近。 那时,我家里经济困难,连寒暑假回家的路费都没有。 她的家庭条件比较好,所以我觉得有差距,担心不太合适。 后来,正是两个人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坦诚态度和行动,才最终把我们牢牢地团结在一起。 当时,我们共同提出了几个爱情原则:不影响学习,不影响工作,不影响同学关系。

1962年毕业后,我们都分配到北京工作,我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她在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大学毕业后,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 我们的工资太微薄,无法养家糊口,所以我们在一起多年后才考虑结婚。 农业地理学研究工作需要我经常到外地出差、考察,无暇照顾家人。

我的妻子在北京工作,有两个孩子,要照顾两个家庭。 虽然很辛苦很困难,但她还是理解我、支持我。 这是值得称赞的,也是让我深受感动的。 我们就是这样风雨同舟,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对事业的热爱。 我们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是我们的家庭很和睦,我们的孩子也很优秀。 现在他们都工作、生活都很好。 可以说,我们是一个和谐的家庭。

农业学术交流_学术农业交流活动方案_农业学术网站

图4

夫妻俩一起学习讨论

05 热爱祖国,不断书写

我在山东省聊城出生和长大,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并完成了中小学学业。 我直到上大学才离开家乡,所以我对家乡的感情非常深厚。 退休后,我主持编撰了《时光回眸》、《郭家谱》、《李太屯村志》三本书,大部分都与家乡有关。

《回首往事》是我退休后写的个人回忆录。 主要写个人的经历和变化。 它记录了我一生的学习、生活、研究工作以及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 这本回忆录真实记录了我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经历,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本书已由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

第二本书是《郭氏族谱》,汇编了李泰屯村人口最多的郭氏家族的悠久历史。 曾经有简化的郭氏家谱,但近百年来没有续传。 为了延续郭家谱,我先收集了近百年来郭氏的人口情况和家族关系,然后编制了新的郭家谱。 这本郭氏家谱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编家谱的序言、祖先的迁徙路线、历代的祖制、家族支系的详细记述、家族村落的居住分布等。 为郭氏家族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

《李泰屯村志》是一本讲述家乡变迁的纪事书。 我的家乡是山东省聊城县李泰屯村。 位于山东省西北平原。 全村以农业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改革开放以来,聊城市城镇化快速发展。 李泰屯村位于聊城县郊区。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李泰屯村已经从农村变成了城市社区。 过去,农民面朝黄土背天的农耕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回国后,李泰屯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了记录这一重大变化,我写了这本书。 这是一部全面记录李泰屯村历史变迁、现状和发展的村志。 它将成为村民和子孙后代具有重要意义的记忆和纪念。 关于写村志,我认为村志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如果能够建立一个中国乡村志研究中心,书写中国数十万个村庄的乡村志,这将是对世界乡村研究具有长远意义的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即使我们只是为中国典型的村庄写村志,记录其历史变迁,在中国乃至国际上也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图5

晚年的三本书

06春风化作雨,教人不倦

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我认为培养研究生人才并不容易,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研究生? 什么是研究生论文? 我曾经在一次会议的演讲中提到,研究生要做好研究,在青年时期打好学习基础,有追求更深层次科学研究的目标,有攀登世界科学顶峰的理想——这就是研究生是什么。 。 实现这个理想并不容易,你可能会失败,但这没关系。 为此,研究生应该多读书,多学习。 他们不一定能记住所有内容,但必须广泛阅读并增长知识。 在阅读时,应该写下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独特、创新的想法,而不是盲目引用别人的观点。 我建议研究生导师定期举办阅读研讨会,让学生积极交流经验和想法。 这个非常重要。 作为导师,必须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关于研究论文的重点,我认为研究生应该更多地研究科学问题而不是研究实际问题,然后在科学问题的基础上考虑实际应用。 没有科学的理论、讨论和创新,研究生论文就很难达到高水平。 此外,在学术讨论和生活中,导师和学生应建立平等的关系,平等地关心和爱护学生。 我想这些都是研究生导师需要明白的事情。

在这里我也寄语青年学子:作为新一代青年学者,我们首先要做好两件基本的事情:一是要打好专业基础,二是要学好外语。 一方面,要面向新时代特点和国家发展需求,研究当代中国重大地理问题,谋求地理科学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习世界人类先进的科学文明,关注科学研究前沿,注重国际交流。 面对新时代新的地理问题,你们年轻一代更需要努力学习,多做贡献。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中国的地理科学研究永远无法完成。 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研究,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接班。 同学们,你们是新世纪的年轻一代,是新时代的研究生。 青春意味着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上进。 研究生教育意味着勤于学习、富有研究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你的未来是广阔而美好的。 希望你们努力工作,学好本领,为祖国和中国地理科学事业的发展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特刊目录

上一篇:要想葡萄品质好果园不妨多种草
下一篇:农业科普片如何制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