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院日本智慧农业与可持续农业学术报告圆满
190 2024-06-09
2022年11月9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作物学会承办的中国科协智慧农作与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沙龙在江苏南京成功举办。
中国作物学会金危危副理事长首先代表承办单位致辞。他表示,智慧农业作为新兴交叉学科,为农业生产智能化、工程化和科学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手段。本次沙龙邀请青年科学家共同探讨我国智慧农作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机遇,将有效促进我国作物生产智慧化水平,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青年科学家沙龙活动促进了我国智慧农作与粮食安全领域的青年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将有力推动我国智慧农作技术的协同发展,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粮食安全保障做出积极贡献。
来自我国智慧农作领域9家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位优秀青年科学家分别围绕农业传感器研发、农业遥感与作物表型监测、农业系统模拟与智能决策等智慧农业前沿领域作了主旨报告。在报告互动环节,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曹卫星、浙江大学教授岑海燕、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罗卫红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董大明等4位特邀专家对青年科学家的主旨报告进行了逐一点评。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就我国智慧农作与粮食安全领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热烈讨论。
董大明研究员建议,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应该与产业更紧密结合,重视技术研发者与行业用户之间的衔接,同时国家应出台政策扭转传统农业生产者的观念,促进智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国家优青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玉洁研究员认为,农业模型在智慧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模型与智慧农业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优势互补,更好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监测预警。
青年英才、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李文娟研究员表示,从国外智慧农业产业发展来看,应该采用“产业问题-科学问题-产业问题”这种螺旋式路径推进技术研发。她建议进一步组织智慧农业领域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开展交叉讨论。
中国农业大学赵闯教授表示,农业模型的研发需要更多跟实际生产相结合,协调好模型的经验性与机理性之间的关系,以突破模型应用的瓶颈,同时呼吁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智慧农业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沙龙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近5000人次线上观看。此次沙龙活动有效推动了智慧农作相关的科研学术合作、科学传播普及、研究生与青年学者等多层次交流,为我国智慧农作发展与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