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7 中国三农报道 云南江城系统防治虫情 保障
134 2024-05-24
“马上要出发了,我觉得出发之前咱们还需要把杂交计划再完善一次!”寒冬时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实验室里却显得异常忙碌,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陕西省玉米首席专家薛吉全教授正带领科研人员,对去海南加代繁育计划做着最后的调整。
“目前海南试验基地的玉米到了授粉期间,这次我们去就是给玉米做媒,把不同品种玉米进行杂交,预计今年还能有新品种育成!”薛吉全自信满满地向记者介绍道。
培育一个玉米优良品种,往往要从数万个材料中筛选优异自交系,组配几千个到上万个组合,经过数百次的田间试验鉴定。从五月开始春播,暑期高温季节正好是套袋授粉的高峰,十月又是夏播收获,冬季还需要到海南加代繁育,播种、管理、选株、套袋、授粉、观察记载、收获、室内考种,年 复 一年,日复一日,在别人眼里的辛苦劳作,但在拥有着30余载育种经历的薛吉全眼里,却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在薛吉全看来,要育成一个玉米新品种是小概率事件,只有利用有限的条件,与时间赛跑,才能增加育种的概率。目前,薛吉全团队育成的“陕单650”“陕单620”“陕单660”等多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陕单636”成为陕西第一个通过审定的籽粒机械化收获玉米品种,该品种2017年入选陕西重大科技成果盘点。
在长期科研实践中,薛吉全发现,要想促进玉米生产变革,必须解决好“谁来种玉米?谁来收玉米?收获的玉米往哪里放?”这三问。薛吉全团队研究及育种方向,也逐步开始瞄准更易实现高产、密植、机械化及更耐贮藏的玉米新品种。
薛吉全说:“围绕这个目标,我们研究出来的陕单650,2020年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这个品种具有田间倒伏率低、籽粒水分低、籽粒破损率低,站秆时间长的特点,创造了夏玉米亩产超过800公斤、旱作春玉米亩产超过900公斤和灌溉春玉米亩产超过1100公斤的纪录。”
薛吉全介绍,近10年来,我国玉米总产量增加的份额中面积贡献占64%,单产贡献占36%。未来要满足粮食安全的需求,不能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根本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以科技创新驱动为根本,解决“可持续”的问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常规技术的效率和全面升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技战略,为粮食安全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据杨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