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剂养护土壤根系的好选择
145 2024-05-08
借力顺风,高端智能赋能创新发展
“余姚招贤纳士诚意十足,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科研机会,他们将致力于新科技的研发,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 梁平是绍兴新昌人。 作为一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谈起留在耀发展的时候,他听起来非常有信心。
2011年,梁平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加入了新高医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研发团队。2019年,梁平进入公司国家级院士工作站,并参与了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液氦无氦磁共振系统”的研发。 2022年,这一科研成果成为宁波首个正式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梁平也成为科技部专家库中的杰出专家。
余姚企业对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中心)并不陌生。 在宁波长振铜业有限公司的发展中,公司院士工作站在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方面攻坚克难。 突破10余项关键技术,转化5项科研成果,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项目研究成果及获批专利已成功应用于产业成果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以上只是余姚市推动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赋能的两个例子。
近年来,余姚市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积极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对接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多年来,依托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企业发展中的诸多“卡脖子”问题得到一一解决。
如今,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中心)已逐渐成为余姚市招贤纳智的“强磁场”,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中心)企业的“朋友圈”已逐渐扩大。 据统计,自2010年余姚市首个院士工作站在宁波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余姚市已建立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中心)20个,其中国家级2个、国家级2个。省级。 成果涵盖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家电等多个领域,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亿元。
未来,余姚将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引、育、留、用”院士专家人才全链条服务体系,加强“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群,形成“以产业引进人才、以人才带动生产、以产业带动产业”。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融合的良性循环。
科普享耀城,形成15分钟科普圈
电视上,《科技之窗》、《探索》、《健康面对面》等电视科教节目连续播出; 开车时,可以打开收音机,收听《科普新时空》广播节目; 互联网上,科普e站、电子屏、微信微信、博客、APP等新兴媒体不断推出优质科普信息……走在余姚的大街小巷,科普元素无处不在。
“我市着力打造科普强势工作阵地,积极打造特色物理科普场馆体系,形成余姚15分钟科普圈。” 余姚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余姚正在精心打造“科技享姚城”品牌。
目前,余姚市共有科普长廊335个、科普报告厅325个、小型专题科普场馆27个,实现基层科普阵地和服务网络全覆盖。 围绕共同富裕中心、健康中国、创新中国工作,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健康扫盲巡演、网友观摩、原创科普剧、知识竞赛等科普活动陆续开展,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其中,该市创建了“银智联盟”,引导科技科普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三年来,通过We志愿者平台开展各类科普活动500余场,服务群众超过20万人。
除了线下,余姚还加快转变科普方式,实施数字赋能行动。 一年来,共向市民发送手机宣传短信202万余条,科普电视广播栏目累计500小时。
此外,专业场馆、村(社区)科普馆、农业科普基地、学校科技馆、企业科普馆……我们着力打造独特的物理科普场馆体系,形成了余姚15分钟科普圈实现场馆畅享。 每周末,一条以“穿越七千年,与新共成长”为主题的科普旅游线路,是余姚家庭热门的亲子游线路。 从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出发,途经余姚市博物馆,最后到达宁波奇点机器人体验馆,这条科普旅游线路也展现了余姚在科普普及、媒体融合传播、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建造。 。
说到青少年科技教育,就不得不提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讲堂团教育基地。 自2014年11月基地在余姚市中学成立以来,每年两次的讲座已成为余姚市科协的传统品牌项目。 据统计,截至2022年,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讲座团已来姚15次,邀请科学家64人次,共举办科普报告214场,惠及9万余名中小学师生、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公务员。 人次。
“积极打造‘科祥耀城’品牌,让科普潮流走进千家万户。引入高端智能做科普,有助于极大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全民科普是普惠性的,这就是普惠性。”我们在工作中继续坚持的理念。” 余姚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