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小麦赤霉病竟是这样发生和防治的农业科普文

本站原创 2024-04-14 07:32:00

小麦赤霉病揭秘

 

曾经以长江中下游、江淮麦区为盛发区的小麦赤霉病如今却不再“知足”,遍布全球。据农业科普文章披露,随着气候和耕作制度变化,这一病害在我国呈现激增态势,黄淮南部麦区、西北麦区也先后受灾。

恶性循环下,10%-20%的产量损失已是家常便饭,大流行期更会酿成绝收。而不止如此,还会产生多种毒素,如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这些若污染麦粒,将致使小麦质量急剧下降,甚至无法再用于食用或饲料。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与病害症状揭秘

 

曾经只是长江中下游、江淮麦区的小偷窃“老大”,如今却在全球掀起一波又一波瘟疫。农业科普文章透露:国内外发现了20多种可以导致小麦赤霉病的镰刀菌,而我国的优势种则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和亚洲镰刀菌构成,近年假禾谷镰刀菌更是逐渐成为淮黄麦区优势病菌种群之一。

一旦镰刀菌侵袭小麦,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等等症状便一一浮出水面,而穗腐却是最为致命的。在小麦抽穗扬花时,病菌在小穗和颖片处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进而扩散至整个小穗,使其枯黄。随着气候湿度的增加,病斑更会不断扩散,令被祸害部分以上形成枯白穗,被害规模不可限量。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麦赤霉病:病穗、秆双重困扰,可大范围瘟害

 

小麦赤霉病可不是单单只对小麦的小脑袋发动攻击,即使在秆上也是个毫不手软的杀手。农业科普文章透露:病原菌一旦感染小麦,就能在穗、茎基等部位形成粉红色胶状霉层,十分难以置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穗上更会聚集出密集的黑色小颗粒,给小麦造成强烈伤害的同时,也会削弱其产量和品质。

而最近几年,镰刀菌引起的杆腐问题也普遍发生,秆腐则多出现在小穗下方的第一、二节。随着病情的加剧,人们很容易在茎节处看到水渍状、褪绿斑,这些症状表明小麦已经深陷病菌的困扰。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控制,病情会迅速恶化成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者向茎内不断扩展,最终导致病部以上枯黄或无法抽穗及抽出枯黄穗。

除此之外,在存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还往往会在病组织表面产生出粉红色霉层,令整个小麦产量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对于小麦赤霉病,我们必须要保持高度警惕,尽早寻找最合适的灭菌方式,保护小麦作物的健康生长。

小麦赤霉病造成的典型症状,左面2张为穗腐,右面2张为秆腐(张昊 供图)

外,其他地区的春小麦、冬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都有可能遭受病害的侵袭。农业科普文章揭示:赤霉病菌会以多种形式腐生在植物秸秆上,越夏和越冬,并借助气流、风雨等因素进行传播,疯狂扩散,污染全部作物区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原物质逐渐形成熟,子囊孢子也会猛烈地喷射到周围环境中,在大范围的气流传送下,顺利地落在麦穗上后迅速发芽,进一步侵染整个小穗。更为恶劣的是,被病菌残体所带来的分生孢子依旧可以对小麦等作物进行双重侵染进攻,威胁田地中央的小麦群体,形成更为严峻的局面。

水稻和玉米秸秆上的镰刀菌子囊壳,顶着曝晒雨淋(张昊 供图)

ldquo;四化”防治模式和农业科普文章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麦区面临着赤霉病危机,遭受病害侵袭,导致严重的收成下降。农业科普文章揭示:鉴于我国大部分麦区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遇上2天以上阴雨天气病害就会集体爆发,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遇到连阴雨天气的概率明显增加。因此,我们需要“四化”防治模式进行抗击,即加强病害预测预报、筛选病害抗性强的小麦品种、高效控制病源、科学防治病害。

第一步,预测预报病害,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力求准确预测病害发生时间、范围、强度等因素,提前做好病害防治工作。第二步,筛选具有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不断探索培育抗病性良好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提高小麦的免疫力。第三步,高效控制病源,积极开展环境治理,加速秸秆还田程序,控制菌源量,降低病害发生风险。第四步,科学防治病害,采取多种措施,综合防治病害,如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等,达到有效遏制病害扩散、控制病害发生的目的。

采用“四化”防治模式提高农作物防治能力(张昊 供图)

等麦区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遇上连阴雨天气时,小麦赤霉病容易暴发,给农作物带来很大的危害。农业科普文章提示:目前,小麦赤霉病的主要防控方法是采用化学防治、抗病品种和栽培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张昊 供图)

 

(一)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小麦赤霉病的关键防治之一,但在使用农药过程中,也要注意安全用药、谨慎选药。在化学防治中,农业科普文章提醒:要坚持预防为主、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科学用药、节本增效的原则,科学的进行化学药物选用和配比。在长江流域、江淮、黄淮等麦区,要特别注意小麦抽穗扬花期的连阴雨天气,为防止小麦赤霉病暴发,更要严格控制施药量和频率,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

 

(二)抗病品种

根据小麦品种的抗病性,选用具有抗赤霉病特性的品种,对于降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扩大小麦种植面积,提高小麦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农业科普文章也提示:不同的品种在对待赤霉病时也需要有所区别,不可一刀切,可根据小麦的不同生长阶段,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最大程度地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三)栽培措施

在小麦栽培中,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合理的密植,防止过度抑制底部气流,保障空气流通;及时清除田间秸秆残渣,促进土地松化通气;注意清洗农机具等,将病源降到最低。

广使用新型、低毒、高效、环保的药剂,以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保护农民的健康。根据农业科普文章提供的建议,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中,各地应坚持“主动出击、立足预防、适时用药、合理选药”的原则。对于长江流域、江淮、黄淮等常年重发区,应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策略,全面喷施对路药剂,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而对于黄淮中北部、华北、西北等常年偶发麦区,应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的原则,一旦遇上适宜病害流行的天气,应及时组织药剂防治,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同时,在用药时也要合理选药,选用对路的药剂种类和足够的有效剂量,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农民的健康。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时,也要坚持适时用药,落实“见花打药”的策略,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制宜制定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实现一喷多效的目标。农业科普文章建议: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病虫害的防治药剂,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同时,也要注意药剂的剂量和频率,确保药物落实到农作物受害部位,并减少药物残留对环境的影响。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推荐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和氟唑菌酰羟胺等高效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对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不推荐在多菌灵抗性严重的地区使用。同时,要注意药剂品种的轮换,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在使用药剂时也要科学施药,选用适宜的施药器械和助剂,保证药剂的均匀喷洒和有效浸透。针对小麦赤霉病的喷洒,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无人机、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尽可能地选择小孔径喷头喷雾和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农业科普文章的提示,以科学施药为基础,一喷多效,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保障。部丰登108号、苏麦374号、豫麦22号等品种,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有效控制赤霉病的发生。农业科普文章建议,种植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可靠方式。随着病原体的不断进化,优化抗病品种的选择变得日益重要。目前,选用抗以上赤霉病的小麦品种仅占国审小麦品种的4%左右,为有效控制病害流行,科学合理地选择抗病品种至关重要。在长江中下游、江淮等常年流行区,农民可以根据国审和省审信息,选择‘扬麦’、‘宁麦’系列等抗性较好品种,避免盲目引种高感品种,降低病害流行成灾的风险。而在黄淮流域,推荐使用具有较好抗性的品种,如西部丰登108号、苏麦374号、豫麦22号等。这些品种不仅具有较好的抗病性能,而且产量也较高,可以实现病害防治和增产增效的双重目标。综上所述,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农民可以根据本地区特点和品种信息,灵活选用。,避免成熟期过长导致赤霉病的大面积流行。收获后的小麦要及时干燥入仓,以降低水分含量,减少霉菌滋生的机会。农业科普文章建议,农学家和农民可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艺措施和及时收获等方式,防治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等常年流行区,可根据“宜麦则麦、宜油则油”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种植结构,或通过改种绿肥、轮作休耕等措施,尽可能压低非主产区小麦种植面积。在黄淮常年发生区和华北、西北偶发区,可以结合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小麦与大豆、花生、蔬菜等作物轮作,压低菌源基数,降低病害危害程度。此外,还可以优化农艺措施,推行秸秆粉碎、定期深翻,提倡秸秆回收利用,推行适期适量播种,科学肥水运筹,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最后,农民和相关工作者还应该及时收获小麦,并做好干燥入仓的工作,以避免成熟期过长导致赤霉病的大面积流行。综上所述,通过农业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严重危害小麦产量和质量。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赤霉病的发生,农业科普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注重麦田肥水管理,合理施用肥料,避免过量施用化肥或有机肥料导致病害滋生。其次,要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此外,要及时收获小麦,避免成熟期过长导致赤霉病的大面积流行。收获后的小麦要进行晾晒烘干,避免麦粒湿度过大,致使病菌再次繁殖、产生毒素。

除了这些常规措施,还应注意及时喷施对路药剂,这是控制赤霉病发生、降低毒素污染的关键措施。对路药剂可以有效杀死病菌,降低病害发生的程度,减少毒素的产生。农民和农业工作者们应该掌握用药量、用药时间和用药方法,以确保对路药剂的喷施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麦田肥水管理、清沟理墒、及时收获小麦和晾晒烘干等常规措施,并结合对路药剂的喷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上一篇:钟祥萝卜机播忙
下一篇: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工会组织春游活动的学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