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麦田生产要素变化 有效规避旺苗

本站原创 2024-04-03 01:03:00

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科研人员在11月中、下旬先后深入到晋南主产麦区的洪洞、襄汾、尧都区及霍州等县市调查了解冬前苗情,总体印象是部分区域旺苗比例偏大,其中旱地或扩浇水地高于保浇水地,正茬麦高于回茬麦,个别区域个别地块的旱地或扩浇水地已严重封垄,其对来年小麦生产极为不利。 一、旺苗形成原因 旺苗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旱地或扩浇水地播种期偏早,播种量偏大。其中部分扩浇地由于灌溉水资源的硬性约束,已由过去的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变为目前一年一熟的一作小麦,其同旱地小麦相同在9月下旬实施了抢墒播种,造成了播种期偏早,苗龄偏大;同时广大农户长期形成的“有钱买籽无钱买苗”的思维方式造成播种量偏大,促使群体过大。二是播后降雨偏多气温偏高。调查区域在播后相继出现了5次降雨,降雨量累计约135mm,显著高于常年同期;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同期;降雨偏多和气温偏高耦合促使小麦快速生长。三是氮肥用量普遍偏大。在氮肥用量较大背景下,同较多的降雨和较高的气温进一步耦合,诱发麦苗加速生长。四是大面积生产用种的冬性渐弱。冬性较弱的品种冬前生长快于以往冬性较强品种。 二、旺苗引发的次生问题 总结分析旺苗引发的次生问题主要表现在:易出现越冬期低温冻害;不利于正常返青起身;遭遇春季低温冷害的概率增大;麦田冬、春季杂草丛生;灌浆中后期株高偏高不利于抗倒;灌浆后期易感染锈病;不利于品质的改善。 三、关注麦田生产要素变化 近年来,小麦生产关键要素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应当关注生产要素变化对小麦生产系统的作用。一是关注灌溉水资源不足造成种植制度变化。随着晋南盆地地下水资源的日益短缺,造成传统大水漫灌在夏玉米播种期不能在较短时间完成较大面积的灌溉,部分区域种植制度由一年两熟变为一年一熟的比例逐年加大,正茬麦比例也随之提高。二是关注气候变化中关键气象因子气温逐年上升。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山西高于全国,晋南(如临汾)高于山西,特别是秋季温度的大幅度上升。三是关注麦田土壤肥力的逐年提升。随着大面积秸秆还田和大量无机肥料特别是氮肥的施入,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显著提高。四是关注品种冬性特性的变化。由于关键气象因子气温逐年上升,所选品种的冬性渐弱,以往冬前生长稳健型冬性品种越来越少。 四、规避或预防旺苗的根本策略 麦田生产关键要素水资源、气候、土壤及品种变化,要求我们重新定位小麦生产关键环节的关键技术即播种期。一是客观有效延缓播种期。灌溉水资源短缺的区域,在夏玉米播种保苗环节利用微喷带节水灌溉模式实现较短时间灌溉较大面积,恢复扩浇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客观有效延缓其小麦播种期。二是较传统播种期推迟,实施适期播种。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结果表明,晋南旱地麦田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7日左右,水浇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时小麦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16日左右,其播种期的小麦抗逆(抗旱、抗寒、抗倒)抗病高产。在此播种期的小麦不会因气温偏高、土壤肥力改善而形成旺苗,也不会因较传统播种期推迟而形成冬前积温不足,其主要是基于冬、春季的气温上升幅度同较高的土壤肥力相耦合可有效弥补该播种期背景下的冬前积温。三是适宜播种期内加快播种。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作业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快速完成区域播种。 重新关注或审视小麦生产水资源、气候、土壤环境条件及品种关键要素的变化,是重新定位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的基础,普及麦田生产要素变化背景下的生产关键技术是小麦生产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策略。只有这样,才会防患于未然,掌握小麦生产的主动权,实现小麦抗逆稳产。 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马爱平

上一篇:体重日增半斤山东肉羊新实验获重大突破
下一篇:转基因科普活动走进江西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