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盐池高效节水灌溉造就产业绿洲
110 2024-04-02
核心提示:新华社广州7月25日电 位于广东省北部的乳源瑶族自治县,近年来,一方面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进“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试点改革,一大批新兴产业在此落地;另一方面,立足于“山、水、林”等特色资源,推动农旅结合,以生态旅游带动乡村振兴。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聚集在韶关乳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货车正在广东硕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房门口等待上货:用于各
新华社广州7月25日电 位于广东省北部的乳源瑶族自治县,近年来,一方面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进“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试点改革,一大批新兴产业在此落地;另一方面,立足于“山、水、林”等特色资源,推动农旅结合,以生态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聚集
在韶关乳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货车正在广东硕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房门口等待上货:用于各类线路板的特种保护膜及电子线路板清洗剂产品,经一两个小时的车程运至珠三角进行分装,最终销往全国各地。
位于乳源高新区的广东硕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区(2022年6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 摄
硕成公司最初创立于深圳,2010年选择落户乳源,“原以为来到乳源会失去原有的优势,但是产业的聚集、政策的支持,进一步降低了公司的运行成本,公司发展越来越好。”公司创始人曾庆明说。
乳源高新区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聚集。硕成公司销售经理黄芳介绍,北方某省一家企业有三分之一的产能都是供给硕成公司,目前打算将该公司引进园区,“这样既降低了我们的运输成本,也可以带动当地产业链集群发展。”
扩大厂房面积、新增生产线和用工,硕成公司落户乳源后,投产初期年产值为3000万元,2021年已达到全年营收3.45亿元。
硕成公司的变化只是乳源高新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乳源全力推进“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试点改革,通过盘活现有工矿企业闲置的大量旧厂房和土地,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引进上下游企业,引导产业集群发展,进而加快从传统的生产型厂区向产城融合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转型。
乳源瑶族自治县高新区(2021年10月26日摄)。新华社发
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及项目落地乳源并加速聚集发展:韶关市超越研磨材料有限公司的厂房旧貌换新颜,恒扬科技园二期工地建设热火朝天……电子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
乳源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华明松介绍,自2021年6月启动“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试点改革以来,乳源“双变”试点园区累计盘活18宗低效用地共813亩,引入璞泰来氟树脂、禾康精细化工、卓特制造等16家企业,总投资51.48亿元。2021年乳源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12.2%,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
绿色产业促农户增收
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的稻田(2022年6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走在乳源大桥镇的田间地头,只见远处的南岭山脉连绵起伏,一弯溪水在山间环绕,崇山之间的丘陵地带散布着一片片稻田。如何在现有耕地基础上增收,该县种粮大户黄剑华尝试了“稻田养鱼”模式。
每年六七月将鱼苗放进稻田,待到稻谷丰收时,稻田鲤鱼也可食用。乳源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鼓励农户养殖稻田禾花鱼,农户只需出资0.1元/尾,政府补贴0.2元/尾,即可获得鱼苗。
记者在大桥镇红星村的稻田边看到,黄剑华和村民抬起装满鱼苗的水袋,轻轻地将鱼苗倒入稻田里,手指长的小鱼苗一进稻田便游开了。
6月28日,乳源大桥镇红星村村民将“大桥石鲤”幼苗投放进稻田。新华社记者黄国保 摄
黄剑华还带动农户“稻田养鱼”。目前,乳源“稻田养鱼”面积近1万亩,全县“大桥石鲤”品种的禾花鱼年产量达150多吨,产值逾1500万元。
在广东宝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将山茶油装箱(2022年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军 摄
乳源所处山地丘陵地带,终年雨水充沛,阳光充足,适合茶类作物生长。广东宝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布局了食用油全产业链。经过选果、压榨、过滤、加工等工序后,一罐罐山茶油从这里销往全国。公司高级副总裁吕云松介绍,公司还带动农民6000余户参与种植,增收致富。
种植高山油茶既有效治理了山地石漠化,又形成了一条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乳源县油茶产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目前,乳源已建成南岭蔬菜、瑶药、油茶3个省级农业产业园。
依托旅游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镇村民在撂荒地上种植大豆(2022年6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笋干、腐竹、番薯干”被称为“乳源三宝”。近年来,乳源多地通过扩大种植大豆、番薯等农作物,带动村民致富,并结合广东大峡谷等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进一步推广“乳源三宝”,实现农旅结合。
选豆、磨浆、提膜、晾晒,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峡谷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制作腐竹。公司总经理周伟明介绍,目前,乳源大布镇腐竹实现了“种植大豆+腐竹生产+销售”的产业链,依托广东大峡谷的旅游资源,公司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
记者见到大布镇副镇长李俊时,他正和几名村民在一片撂荒地上种植大豆。李俊介绍,如今大布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大豆、番薯,大布镇还把镇上350亩撂荒地分成7个片区,每个片区各由一个村委会负责开垦种植,预计种植50亩大豆能增收3万元至5万元。
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峡谷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在制作腐竹(2022年6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军 摄
大布镇赵少辉介绍,全镇番薯种植面积逾5000亩,有食品加工车间80余家。大布镇埕头村还盘活了村委会旧办公楼,改造成腐竹加工场,15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至10万元。
“旅游旺季在酒店工作,旅游淡季就在农田里耕种,地里的农产品不愁销路,一年到头都没有闲着的时候,收入也越来越高了。”广东大峡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侯国年说,“‘乳源三宝’名气越来越大,成了‘致富三宝’。”
乳源县文广旅体局副局长李曼霓表示,2022年上半年,全县旅游收入为3.34亿元。其中,乡村游继续“唱主角”,文创、农特产品成为“抢手货”,高山茶、瑶药、石韭、腊肉、腐竹等供不应求。“通过农旅结合,能够把产业聚集起来,让经济活起来,让群众富起来。”赵少辉说。(新华社记者胡林果 黄国保 李军)
责任编辑: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