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不用养猪就能吃到猪肉 与研发人员一起聊聊

本站原创 2024-03-24 01:34:00

6月15日,第二届未来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峰会在南京召开。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光宏在会上分享了细胞培养肉的创新研究成果。

 

细胞培养肉就是依据肉类在动物机体里的生长规律,利用体外培养和生物制造方式培养动物细胞而生产的可食用肉类。简单地说,就是不需要养殖就可以吃到牲畜的肉。

 

峰会后,南京周子未来、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主办的《细胞培养肉的发展与前景》沙龙活动,邀请了来自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周子未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们,一起探讨了细胞培养肉的科研成果和发展方向。

 

国际上的细胞培养肉已经有了比较重大的进展,在中国也有细胞培养肉的公司和高校不停的推进这个事业,细胞培养肉在国内有怎样的进展?

丁世杰(南京周子未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CEO):细胞培养肉目前在国际上进步速度非常快,主要是它的技术底层在一个一个地推进,特别是在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通过后,会公布生产流程以及对于监管安全性一系列的指标和要求,让大家深刻的感觉到这个行业日趋成熟。对于国内来说,像周子未来公司在实验室里做的无血清的一整套放大体系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做的与鱼相关的工作,都为细胞培养肉真正实现产业化奠定了一个基础。

郑洪伟(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细胞培养鱼肉团队代表):目前国内像青岛海洋食品健康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在细胞培养大黄鱼肉、三文鱼肉等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我们的重点在于种子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以及支架、大规模培养以及食品化技术方面进行一些统一的规划和理念。针对于不同的产品特征做定向的改进和进化,争取实现早日把这种细胞培养肉端上我们的餐桌。

为什么在体外培养细胞的时候要用无血清细胞培养基?

吴中元(周子未来无血清培养基研发人员):首先血清的成本高,它需要从胎牛的身上来提取,而且对于胎牛的批次性、产地等要求会非常高,同时也会导致一些病原体病原体的传播,这都是在细胞培养肉实现食品产业化上无法接受的。从科学或者科研的角度来说,无血清的研究能更有利于调控细胞的生命特点。对于细胞培养肉整个产业来说,无血清培养基的开发是关键。目前周子未来在无血清培养基上已经做到了一定的产业化。

丁世杰(南京周子未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CEO):细胞培养肉的核心观点是减少未来动物的饲养,能让动物处在一个比较舒适的状态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再通过杀牛来取血清做细胞培养肉的这个流程不符合细胞培养肉一开始的这种想法和理念。另外,有血清的培养基里面的成分很复杂,我们其实不太清楚。而无血清培养是成分明确的,里面添加了哪些东西,这些成分有没有残留、有没有消耗或者有没有代谢,是全程可控可追溯的。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说,无血清培养基是更安全的。

细胞培养肉和我们的真肉之间有没有差别?对于消费者来说什么样算好的细胞培养肉?

王洁(南京农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尽可能的与一块真肉相近,首先它的质地如何,吃起来不是肉糜的感觉,而是有嚼劲的、有质地的肉。我们做的一些工作就是通过一些支架、一个纹理等培养产生肌肉相关的蛋白,也会考虑它的风味,比如对应加入一些脂肪、结缔组织等让一块细胞培养肉更像一块真肉。

郑洪伟(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细胞培养鱼肉团队代表):在细胞培养鱼肉的过程中,其实也秉承这个观点。鱼肉的一个特征有一些层次结构的,尤其是我们吃的石斑鱼会有蒜瓣肉的这种结构特征,如何实现这种特征是被消费者接受的一个根本需求。

细胞培养肉吃起来安全吗?

王佳玮(周子未来食品法规总监):细胞培养肉目前在国内甚至全球上也只有一家公司正式进入市场,对于消费者的接受度来说目前是比较低的。但是各个国家都在稳步推进新产品进入市场。

在中国,要想让细胞培养肉正式进入我国市场必须要通过卫健委的审批,还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的评估。进入市场之后我们还需要严格的遵守我国目前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同时遵守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日常的监管和抽检,这样才可以让消费者吃的安心放心,所以细胞培养肉的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

如何让大众去接受细胞培养肉呢?

孟子晴(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博士):其实很多人从不了解细胞培养肉到听说过细胞培养肉,到了解细胞培养肉,再到愿意尝试细胞培养肉,然后再普遍接受这样一个过程中慢慢的在推进。

从国内调研报告来看,接受度是逐年增高的。接受度增高的最重要的两部分人群,一是年轻人,二是学历较高的人群。

年轻人能够更多的接受新鲜的事物,会更快的接受新鲜的食物。而学历高的人可能普遍的具有比较基础的生物知识和相应的细胞学的知识,从体内的畜牧养殖细胞的过程到体外模拟的这个过程,他能够理解的。在细胞培养肉普及的过程当中,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安全监管只要足够充分,那么这样一个新时代的科学产物,将会补充我们的肉类市场。

有载体的生物反应器去养细胞和无载体的悬浮培养去养细胞,在未来产业化的过程中有什么区别?影响大不大?

张骠(周子未来悬浮培养研究人员):我个人的观点是无载体是未来的趋势。一方面微载体本身是要成本的。另外一方面,因为载体存在,细胞的密度就会被限制了。目前无载体的细胞密度是比较高的,这就意味着同一个容积的生物反应器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细胞。通过3D打印也可以产生更多的肉。

丁世杰(南京周子未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CEO):有载体和无载体是两条思路,第一条思路是无载体的方式,你可以在同样体积下获得更多的细胞,可以更好的去放大。这是无载体培养的非常大的一个优势。有载体的是对于纤维、肌肉、包括脂肪中这样有锚点的细胞来说的,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来支撑,对于学术的角度还是有很多值得大家去进一步研究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期待细胞培养肉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开启细胞培养肉的未来,真正的实现“不用养猪就可以吃到猪肉”。

 

 

上一篇:未来5年社保收入分配养老金等将迎来六大变化
下一篇:植物主义不等于饥饿解读植物基饮食误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