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刊登刘合光署名文章实施的关键

本站原创 2024-03-21 12:16:00

《瞭望》2017年11月18日 乡村发展落后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以弥补的主要短板。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出实施,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决策部署。 实施这一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弥补发展短板的重要推手。必须抓好战略关键点,踏准阻力最小的战略路径,规避战略实施中的潜在风险,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抓好战略关键点 战略关键点是战略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点位。落实需要在以下三个关键点位加大把关力度和战略推进力度。 首先是明确战略目标,落实阶段性任务。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核心任务是补足短板,改造薄弱环节。作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性工程,必须把的基础打牢。 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一项艰巨任务,到2050年农业农村和非农业与城镇要同步实现现代化,必须从现在起将现代化理念、机制、要素融入到农业农村的日常生活、生产、生态、文化孕育和乡村治理中去;必须通过扎实的工作,在2025年、2035年和2050年依次达到初步形成乡村振兴格局、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 其次是落实总体要求,抓住关键要素。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20字总体要求是对我国乡村建设思路的清晰刻画,必须因地制宜、细化方案、脚踏实地地落实。 实施,要抓住“人、地、钱”三大关键要素。人气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要培育一支精干的农业农村工作队伍,促进产业兴旺,抓好乡村治理,培育文明乡风,与全国人民一道追求和享受富裕文明的现代化生活。 从“地”来看,就是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实现土地与农村产业和农业科技的高效匹配,切实提高土地经营效率和效益,在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同时,稳步提高农户收入。 从“钱”来看,要促进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源投入三农事业发展。一方面要按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使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向“三农”倾斜,增强财政支持农业、发展农村和补助农民的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力求达到城乡平等目标;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激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事业,促进适合农村发展的产业、项目、技术分流到农村,鼓励万企万村对接,以提高农村技术水平、产业兴旺程度和现代化程度,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其收入。 第三是聚焦关键难题,有的放矢。在新时代提出,就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依然较大;三农内部,农业供给质量、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解决城乡发展差距问题,必须依靠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把城乡融合起来统筹考虑,系统推进其建设和发展。一方面要稳步推进城镇化,把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吸引到城镇去就业和安家;另一方面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把工业技术力量和城镇生活便利传播到农村,提高乡村发展水平。 针对农业问题,必须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三大体系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切实提高农业供给质量、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针对农民问题,要坚持一手抓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农民落户进城创造条件,通过减少农民以富裕剩余农民;另一手抓乡村留守农民能力提升,通过提高农民的经营能力、经营规模和资产规模提高其收入。 针对农村问题,要通过资源的统筹匹配,形成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基本资源具备的前提下,农村自我发展的关键是要形成有战斗能力的基层干部队伍。依靠这支精干的队伍去领导农民、发展农业、管理农村,形成兴旺、美丽、文明、和谐、富强的农村发展新局面。 踏准四大战略路径 战略路径就是战略实施的推进方向,是战略实施阻力最小的路线图。可以从如下战略路径推进。 第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通过机制创新路径推进农村振兴。体制机制是社会发展活力的总开关,体制顺了机制活了,乡村社会才会活力涌现。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激发各类主体有序奋斗,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从而实现乡村整体的振兴。 首先,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各类主体提供稳定预期。其次,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再次,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还要鼓励农民和城镇居民返乡创新创业,按照乡村振兴要求,促进农村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第二,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通过产业发展路径助力农村振兴。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产业问题解决了,后续的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首先,要因地制宜确定乡村的产业发展策略。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其他比较优势,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特色产业。其次,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丰富农村产业增值环节;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支撑。再次,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此外,还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调整农业农村补贴方式,增强补贴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提高农业补贴的效能。 第三,发挥科技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路径高效振兴乡村。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充分利用一切适宜的科技成果,发挥科技引领作用,迅速提高乡村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首先,整合公共力量,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其次,整合民间力量,促进私人资本扩大对农村科技开发、推广和应用的投入,在农村环境保护、农村治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生活便利化等乡村振兴需要的领域扩大现代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并切实提高应用效率和效果。再次,促进互联网、智能化、物联网等现代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密切融合,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并运用这些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进一步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现代科技的创新创造活动,实现乡村升级发展。 第四,打造乡村人才队伍,通过人才培育路径引领乡村振兴。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乡村振兴离不开热爱乡土的带头人。打造乡村人才队伍,就是为乡村振兴播下能够形成星火燎原式乡村繁荣局面的种子。人才培育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以一当百”效应的重要路径。 一是改造、巩固和建设好乡村,搭好乡村振兴的班子,为乡村实现良好治理打下组织基础。二是加强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三是要激励更多优秀的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为乡村产业兴旺播下人才种子。四是打造乡村信息人才队伍,促进乡村全面融入信息化浪潮,依靠互联网高效接受新政策、新技术、新思路、新商机。五是打造乡村科技人才队伍,依靠科技人才,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六是培育乡土文化人才,促进乡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作,繁荣乡土文化,树立文明乡风。 规避四大潜在风险 一些国家在推进乡村发展的过程中,遭遇过挫折,出现过失误,甚至导致国家、社会动荡。我国实施,应汲取其教训,避开一些潜在的战略实施误区。各地在落实战略部署时要避免走上歧路,要按照提出的指导方针,平稳有序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构想。 第一,避免一哄而上,乡村振兴要循序渐进。一哄而上的乡村振兴,轻者劳民伤财、重者伤及国家元气。应当认识到,我国城镇化进程还没有结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并没有发生转变。在此背景下,乡村振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阶段划分,精心地、扎实地推进。 第二,避免被动参与,乡村振兴要激活村民。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是中央提出的乡村发展总要求,而在这场关乎家乡建设和自身利益的乡村建设和发展中,务必要发挥农民的主动性,激活村民的活力和潜力,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具体村庄的振兴规划和方案,使村民积极为乡村发展献计献策、参与乡村的有效治理、把良好乡风融入自身习惯和日常行为、为乡村的“富强、、文明、和谐、美丽”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第三,避免过于单一,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推进不能“千村一面”,不要大范围简单复制有限的乡村样板,不要形成单调的乡村发展局面。对不同乡村,宜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非农产业发达、区位条件优越的乡村,宜以就地城镇化为主,但应避免盲目照搬城市建设模式,注意保留乡村特色。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村庄人口分布极为分散的乡村,宜以易地搬迁或就地保护为主。广大的传统农区与人口外迁地区,则宜通过土地整理、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投资等多种手段,实现农村与城市生活的平等融合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因地制宜推动落地,就是要发挥我国各地典型乡村的优势、特色,继承好经典文化传统。 第四,避免增大负担,乡村振兴要精进解压。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只做花架子不取得发展绩效、只铺摊子不取得实际进展、只求过高标准不顾各主体承受能力,就会使陷入误区,导致各主体负担猛增、压力陡涨,最后落得一地鸡毛,适得其反。乡村振兴要精进解压,不要给农民增添负担,不要给乡村增加不可承受的债务,不要给基层政府施加超过承受能力的任务,不要给国家财政造成难以弥补的支出窟窿。 避免这种战略歧路,要采取系统对策。一要做好国家顶层设计,推广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配套精准有效的战术措施;二要因地分类施策,根据各地实力和省情,分类推进、落实部署;三要匹配好战略资源与目标,做到用好有限资源实现有限战略目标;四要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让实施振兴规划的村庄能够自我滚动发展,而不是成为一时摆设,促进其迈上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作者为中国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链接:http://page.palmtrends.com/show.php?id=Lm98SsptptM74 友情链接

上一篇:浅谈农业新闻采访技巧
下一篇:农民日报社言论理论平台重农评上发表朱立志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