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调研王国刚等疫情对饲料产业的影响启

本站原创 2024-03-21 05:17:00

摘要:通过对饲料加工企业和养殖场(户)的问卷和电话调研发现,总的看,疫情期养殖场、企业饲料普遍短缺,饲料短缺成为危及整个畜牧行业全局的“卡脖子”问题,问题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无论是养殖主体还是饲料加工企业都没有从饲料是动物的口粮这一角度做足准备。建议尽快建立饲料原料安全储备机制,鼓励饲料原料多元化发展;完善饲料生产和运输卫生防疫制度,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重大突发事件期间饲料运输“绿色通行”。长期看,应立足源头,全面构建饲料企业直报平台,通过数据采集“传感器”及时获取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指导生产、预判市场走势。 现将疫情对饲料产业的影响效应、成因启示及对策建议,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影响及效应:疫情期养殖场、企业饲料普遍短缺,影响到补栏及后续产能, 饲料短缺成为危及养殖行业全局的“卡脖子”问题 疫情发生后,养殖场、企业饲料短缺问题非常普遍、十分突出,经营主体无心补栏和扩产,更多的被动采取压栏、亏本出售,部分肉鸡养殖场(户)迫于无奈甚至直接掩埋鸡苗,无论那种方式都无法摆脱收益减少、甚至亏损的问题。 针对养殖场、企业的调研还发现,即使在2月份第3周,也仅有10%的养殖场(户)能够正常购买到饲料,完全购买不到或靠其他人接济饲料的养殖户占28.9%,其余的养殖场(户)购买量也只占平时的50%左右;77.8%的养殖户减少了畜禽饲喂量,饲喂量减少一半以上的占养殖户的22.2%。 调查还显示,31.9%的养殖户减少了畜禽存栏量,64.4%的养殖户损失严重,其中26.7%的养殖户表示后续经营出现困难。 二、成因与启示:各方对于饲料是养殖行业发展的 “基石”认识不充分、准备不充分,亟需从饲料是动物的口粮角度进一步夯实行业基础 即使短期出现饲料短缺也将会危及养殖行业全局,成为“卡脖子”的问题,这反映出各方对于饲料是动物的口粮认识不充分、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养殖场、企业饲料储备不足,储备量普遍在15天以下,随用随购是常态,遇到自然灾害等情况,极易出现饲料不够用,减少饲喂等问题,储备缓冲不足、弹性不够。 二是饲料加工企业储备不足,企业原料库存约为2周左右,导致原料供应不足情况下,同时面临库存见底问题,即使复工也难复产。数据显示,2月17日全国饲料企业复工率为66%,但复工难复产,通过对国内46家饲料企业调研结果发现,复工后饲料产量不足日常产量的50%。 三是蛋白原料来源单一、科技研发储备不足。我国蛋白原料对豆粕依赖程度超过85%,国内蛋白原料供应受大豆进口量以及压榨企业开机率制约,企业储备的豆粕库存普遍偏低。 四是各地政府管理部门认识不够,及时出台举措开通粮油运输“绿色通道”、粮油保供企业复工复产计划等,但饲料及加工企业并未第一时间被纳入保障计划。饲料是实现肉蛋奶保供稳价的物质基础,亟需从饲料是动物的口粮角度进一步统筹谋划、夯牢养殖行业基础。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搭建饲料企业直报平台,构建饲料产业运行数据采集“传感器”。建议搭建全国饲料企业直报平台,时时跟踪市场动态,及早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早预判可能对养殖产业发展造成的影响,及时调度,避免全面性系统性问题的发生。制定不同等级饲料供应应急预案,尤其是在重大疫情期,要优先保障好畜禽繁育场和种猪饲料供应。 二是“藏料于技、藏料于企”,健全饲料原料安全储备机制,鼓励饲料原料多元化发展。此次疫情中,国家在玉米销区投放粮食储备,及时稳定了饲料市场供给,但是蛋白原料供应上仍有较大缺口,我国蛋白原料单一,对豆粕依赖程度高。建议加强技术研发与升级,提高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饲料转化率,将国内饼粕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支持、鼓励开发新型工业饲料蛋白原料,实现原料多元化发展,减少单一原料波动带来的市场冲击;研发多套预案,重大突发事件期间科学指导养殖户合理调整饲料配方;在养殖大县探索试点规模养殖企业适度提高豆粕等蛋白饲料库存储备机制,担负应急“蓄水池”功能。 三是完善饲料生产和运输卫生防疫制度,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饲料运输“绿色通行”。在新冠肺炎和非洲猪瘟双疫情的影响下,养殖业对卫生防疫日益重视。我国目前仅有《饲料卫生标准》,缺乏饲料加工和运输的卫生防疫制度,建议尽快对饲料加工和运输过程建立健全防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疫情监测、检疫和报告制度,建立分级应急预案,做到有法可依,减少疫病传播风险,确保重大突发事件期间饲料运输“绿色通行”,坚定畜禽养殖的信心。 执笔人:王国刚(中国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徐伟平(信息中心) 陶莎(中国农业信息研究所)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QM34R0PEWwXw0MoIUbj5Q 友情链接

上一篇:中国作物学会2020年报
下一篇: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