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从看粮食安全新重点

本站原创 2024-03-21 04:07:00

《中央 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3年13日发布。14日,解读了文件中的重点工作。文件指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对比2022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重点任务,2023年“划下”“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的新重点。 粮稳天下安。业内指出,粮食安全仍然是我国建设的首要任务,一系列粮食稳产增产措施重磅提出。我国农产品品种稳产保供举措更加细化,单产能力提升对种业与耕地质量发展也提出更高要求。 提升稳产保供能力 端稳中国粮 2022年,国内外疫情灾情交织叠加,国际粮价走上“过山车”,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全球粮食供应链脆弱性凸显……多重冲击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生产。但也是这一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0.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 党的提出,加快建设。中央农办主任、部长唐仁健在1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的头等大事。 2023年对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工作部署。 ——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等新品种。加快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 ——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加快玉米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 ——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 ——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强化以能繁母猪为主的生猪产能调控。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和重点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 大豆、玉米、小麦、稻谷、生猪……我国多年以来一直重视“中国碗装中国粮”,稳稳把握“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 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专家表示,不误农时保春耕,确保粮食安全,对于经济社会行稳致远至关重要。 眼下,全国春耕备耕正从南到北陆续展开,广袤田野上又在孕育着新的丰收。新一年的粮食生产以上一年为基础,又有了新的方向和希望。 守牢种业“中国芯” 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对比2022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重点,2023年在此基础上更着重强调了“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多次强调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取得明显改善,农业科技水平整体进入世界前列。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 “相关成果为夯实建设的根基、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做出重大贡献。”农业专家都发出了肯定的声音。 2021年,首次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为农业加速发展安插上了科技的翅膀;2022年提出“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2023年走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作为重点工作单独列出,对于评价机制、育种项目、具体品种等工作目标有了进一步的细化。 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曾在介绍“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有关情况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这些年,中国粮食单产有较大幅度提升,50%以上归功于品种改良。 “种业是现代农业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竞争力的核心。”中国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粮安问题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先德说。 “以科技为支撑。主攻单产提升、实施单产提升工程,主栽品种要创新要迭代。”华智生物董事长田冰川表示,突破性新品种的培育创制,需要将分子育种技术与生物智能大数据技术融合起来(BT+DT),将新兴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起来,围绕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农艺性状或生产性能,通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现底盘技术集成突破。 “加强制种相关的生物技术攻关是提高大豆等农产品单产的重点。”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指出,要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南京农业大学钟山首席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国际食品与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朱晶指出,打好大豆育种与产业发展的翻身仗要多措并举,要“三管齐下”。一是要加强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与利用。创建种质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为育种提供更多基因源;二是要加强育种技术创新与育种实践接轨,推动大豆新品种产业化应用。在杂交育种基础上,逐步创新并集成分子标记等技术,直接应用于育种实践,加快推进“育繁推”一体化进程;三是要加大对大豆种植配套技术的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品种多性状基因聚合,提高大豆产量、品质、抗性,实现良田、良种、良法有机结合。 提升耕地质量 稳固粮食产能的基础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朱晶指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这对于建设,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尤为关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要想可持续地获得目前和今后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食物消费数量,就必须不断提升单位耕地面积的产出水平。 朱晶列出了一些数据:从粮食单产的国际比较来看,目前我国水稻单产比最高的澳大利亚低约110公斤,小麦单产比最高的新西兰低约300公斤,玉米单产只有美国的60%,大豆单产还不到美国、巴西的60%。“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既与生产经营方式差异有关,也与耕地地力质量及细碎化程度关系密切。”朱晶说。 “从实践效果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粮食产能,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投入产出效率,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朱晶认为,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对于缩小我国与其他粮食主产国在成本和价格竞争力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先德指出,针对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要对象更加精准化、手段更加智能化、管理更加科学化。“耕地质量提升还需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灌溉设施。同时,还要统筹考虑投入产出比,注重效益,做好动态管理。”李先德说。 友情链接

上一篇:工人日报我国涉农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
下一篇:第二章 乡镇农业科技示范场项目建设工作总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