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农业学术报告国际植物条约对粮食与农业植
79 2024-03-05
核心提示:黄牛之乡是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享誉全国的一张亮丽名片。通辽市提出的六个通辽建设与五大产业集群培育紧密融合、互为支撑培育标志性产业产品品牌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立得住、价值高、信誉好的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实现效益最大化等一系列要求,为科左后旗下一步做大做强做优肉牛产业提供了发展方向。黄
黄牛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赵哈达是科左后旗查日苏镇沃德嘎查村民,年过花甲,老伴儿、儿媳相继病逝,自己也患有冠心病,巨额的医疗费用让他的生活更加艰难。
包联干部得知情况后为赵哈达家申请扶贫资金购买了3头基础母牛,还帮他修建了青贮窖池,并提供专业技术培训。目前,赵哈达家的牛已经发展到16头,实现了脱贫的目标。
黄牛产业是科左后旗稳定脱贫的“金钥匙”。张启民 摄
科左后旗把发展黄牛产业作为稳定脱贫的“金钥匙”, 以扶贫为支撑、以配套服务为保障、以利益联结为抓手,推动贫困人口养牛致富。针对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又将贫困户分为能贷能养、能贷不能养、不能贷能养、不能贷不能养四类,精准施策、分类帮扶。其中,对于自己不能养的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合养、大户托养、亲友代养、资金托管等方式帮助其养牛,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家家有牛养、无劳动能力的户户有分红。
为了帮助贫困群众养好牛,科左后旗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了技术服务网络,保证每个嘎查村至少有一名技术指导员跟踪服务。定期开展舍饲圈养、青贮种植、母犊分离等实用技术培训。许多扶贫干部在帮助群众养牛过程中也成了“牛专家”“土状元”。
目前,科左后旗黄牛饲养量达81万头,其中贫困户(含已脱贫户)养牛6.22万头,户均养牛8头,有80%以上的贫困户通过养牛走上了致富路,黄牛产业扶贫模式入选全球优秀减贫案例。
“黄牛之乡”独具优势
草原上的黄牛。张启民 摄
科左后旗黄牛养殖历史悠久,黄牛品质独具特色。1953年,当地开始实施黄牛改良工作,经过本交改良、常温人工授精、颗粒冷冻人工授精、细管冷冻人工授精四个阶段的黄牛改良艰辛历程,现良种例已达到100%,母牛繁殖成活率从上世纪90年代的45%提高到现在的93%。
科左后旗黄牛养殖区位交通、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并具有屠宰加工、交易、冷链物流等完整的产业链条。该旗地处内蒙古、辽宁、吉林的交界处,紧邻沈阳、长春、大连、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市场广阔。辖内有三条铁路、两条高速公路、两条国道、三条省道贯穿全境,通辽连接京沈客专快速铁路连接线已开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理优势。拥有923万亩天然草牧场,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现有科尔沁牛业肉牛屠宰加工企业1家,年屠宰加工能力20万头,发展肉牛产业产品加工优势明显,并积极探索和发展肉牛交易市场建设,现有肉牛交易市场2个,年交易黄牛达60万头。
做大做强做优黄牛品牌
科左后旗着力打造全国黄牛产业第一旗,全力推进黄牛全产业链发展,让“黄牛之乡”的品牌更响。
科左后旗认真落实通辽市委、市政府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工作部署和《通辽市关于加快肉牛产业发展(2020年)实施意见》要求,坚持禁牧不禁养,加快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提升肉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绿色畜牧业发展。坚持“为养而种”“为加而种”,大力发展以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为主的“草牧业”,积极推进“粮改饲”,推广种植加工专用玉米品种,使种植业成为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第一车间”。
着力提高品质和数量。大力推进黄牛主导产业,通过实施基础母牛扩繁“万千百十”示范工程,财政奖补等方式,重点扶持母牛扩繁专业镇、专业村、专业户、专业合作社、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发展。加强基础母牛核心种群建设与保护,切实提高基础母牛的质量和数量。积极推广现代高新繁殖技术,努力提高母牛繁殖成活率。
提升科学养殖水平。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依托科研力量,提升养殖业科技含量。加大对专业人员和农牧民的培训力度,加快建设养畜步伐,加强棚舍、窖池等基础设施和饲草料基地建设,提升农牧业全程机械化水平。
创新农牧业经营方式。壮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推进农牧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
内蒙古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