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赞2022科普中国候选团队 中国作物栽培与生理创

本站原创 2024-03-04 10:46:00

 

团队负责人:李少昆

中国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是作物生理生态创新团队,立足产业需求、把握技术发展方向,以玉米栽培学和生理学的应用基础理论与重大关键技术创新、集成为主攻方向和研究重点,“十三五”期间,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973”项目等多个课题,在全国玉米主产区设置超过30个试验点。在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科普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团队首席李少昆现任中国作物科学与耕作中心主任,兼任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全国作物科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全国玉米栽培学组组长,玉米科技入户首席专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栽培岗位专家;获得首批杰出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享受特殊津贴,2017年荣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创新团队自2004年以来长期坚持挖掘玉米产量潜力,通过密植高产的品种特征特性、密植高产的理想群体结构和高质量群体调控途径、密植高产的密度依赖、品种群体竞争等理论研究,提出密植、增大花后物质生产量和高质量群体调控的玉米高产突破途径,构建玉米密植高产栽培理论基础;开展密植高产的区域规划、耐密品种筛选、适宜密度和播期确定、单粒精量播种、高质量群体调控技术、水肥管理、适宜收获时期等密植高产关键技术创新,形成适宜现代玉米生产的密植高产技术体系;于2009、2011、2012、2013、2013、2017、2020年连续7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其中,2013年创亩产1511.74kg的纪录,使我国粮食单产首次突破单季“吨半粮”;2017年亩产1517.11kg改写纪录,2020年又创造了1663.25kg/亩的新纪录,将中国玉米产量潜力提升了560kg/亩。该项技术的应用多次创造全国及主产省玉米大面积高产纪录,玉米高产途径与关键技术得到验证。

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优质化生产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玉米生产主流方式,创新团队自201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玉米机械粒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全国20余个玉米主产省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经过上万个样点测试,明确了我国玉米机械粒收的障碍因素,提出选用早熟、脱水快的品种、以生育期换水分,密植换产量的基本原则;建立了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评价和筛选方法,引导粒收品种的选育方向;筛选适宜不同生态类型区的粒收品种,实现现有品种的高质量机械粒收;研发了选择适宜机械粒收品种、密植抗倒伏栽培、规范行距种植、适时收获增产提质等关键技术;构建了适宜于我国玉米生产需求的机械粒收技术体系,2017年在新疆71团采取规模化、标准化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创万亩(10500亩)1229.8 kg/亩高产纪录,净利润1110元/亩,实现高产高效协同,为玉米生产转方式增效益和发展现代玉米生产树立了成功案例。

近年来,研究团队研发的“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玉米免耕种植技术”等连续多年被遴选为全国玉米主推技术,“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被评为2019中国农业农村十项重大新技术之一,推动了我国玉米机械收粒技术的整体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玉米产业竞争力以及建立现代玉米生产技术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主持完成的“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理论及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和“玉米田间种植系列手册和挂图”分别获得2011年和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中国玉米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创新团队奖,团队主持研发的“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西北灌区玉米密植机械粒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黄淮海夏玉米机械粒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科技成果二等奖,《玉米机械粒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科技奖。

 

上一篇:作物科普基地公众开放日活动成功举办
下一篇:学术交流及实践活动总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