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大麦闭花新等位基因小松田隆夫教授农业学
111 2024-03-01
近日,我们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联合内蒙古草业和草原研究院等优秀单位进行研究,成功解析了苜蓿不易直接调制青贮饲料的微生物组学机制,为优质苜蓿青贮饲料调制及苜蓿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发布的成果已经发表在《微生物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我所研究的紫花苜蓿是全球最重要的豆科饲草之一,也是奶业高质量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我们分析了在不使用青贮添加剂的情况下,一年中不同茬次紫花苜蓿在刈割后、萎蔫后及自然发酵后三个不同阶段微生物组成结构的变化,探讨了微生物组成与青贮品质的关系,丰富了苜蓿青贮理论。此外,我们还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创新利用,联合优势单位,通过这些努力,我们解决了苜蓿不易直接调制青贮饲料的难题,为农业和畜牧业界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苜蓿的微生物丰度会受到不同茬次的影响。第一茬苜蓿附着微生物的丰度最低,而第三茬苜蓿附着微生物的丰度最高,萎蔫对其影响不大。在进行青贮后,第一茬苜蓿和第二茬苜蓿微生物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而第三茬苜蓿青贮后优势菌群与青贮前无显著改变,且pH值及丁酸含量较高,品质也较差。这与第三茬苜蓿青贮饲料中微生物优势菌属为Rosenbergiella和Pantoea有关。因此,第三茬苜蓿调制青贮饲料难度更大。以上研究成果在内蒙古中西部农牧交错区域等地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中将有所裨益。作为该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我所研究的地区,不建议使用第三茬紫花苜蓿来调制青贮饲料,如果必须使用,一定要使用青贮添加剂,并确保加工调制过程符合规范。我们的研究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专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完整的原文链接为:https://doi.org/10.3389/fmicb.2023.108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