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psacum起源的巨型基因组存在-缺失变异在玉米驯
124 2024-02-26
最近发现了一个酷炫的科研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和内蒙古草业和草原研究院共同合作,探索了弄清苜蓿不易直接调制青贮饲料的微生物组学机制这个问题。这个成果可以为制作优质的苜蓿青贮饲料提供理论支持。这个新闻发表在 《微生物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杂志上,好牛掰呀!
紫花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它都是非常好的食物来源。当然,苜蓿为了变成最佳食品也需要相应地“工序”。青贮是十分重要的处理方式之一,特别是在收割时遇到雨季。研究人员提前告诉我们,他们没有使用青贮添加剂哦!然后他们分析了不同阶段的苜蓿微生物组成,探讨了微生物与青贮品质的关系。他们在其中学到的知识非常牛逼,这可以帮助人们调制最“懂吃的”苜蓿青贮饲料!
哈哈哈,听说最近有个科研成果就是研究苜蓿附着微生物构成的变化,感觉真是太有趣了!通过实验发现,在不同刈割茬次下,苜蓿附着微生物的丰度是会受到影响的。出人意料的是,第一茬的微生物丰度最少,而第三茬的丰度最高。萎蔫反倒没啥影响。
有趣的是青贮后的微生物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群还从变形菌门转变为厚壁菌门,这太神奇了!第三茬苜蓿的青贮后发酵品质劣于前两茬,这是因为里面有两种叫做Rosenbergiella和Pantoea的优势微生物,它们可是苜蓿青贮饲料的克星啊!所以如果你想要制作优质青贮饲料,最好还是把第三茬苜蓿放过。
图1 三茬苜蓿萎蔫前后及青贮后微生物菌落结构(属水平)
其实,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最适宜种植第一茬和第二茬苜蓿,因为第三茬苜蓿太难搞了,想要青贮饲料妥妥的,还是得从前两茬下手啊!
听我说一件超搞笑的事情啊!最近有个研究说中西部地区的紫花苜蓿种植,别想着调制第三茬的青贮饲料,不然质量不太行哦!如果真的想做青贮饲料,一定要用青贮添加剂,并且要保证加工各个环节都规范实施啊!
哈哈哈,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都是孙娟娟副研究员,看来她们真是研究出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啊!而且这个项目还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专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多个项目的支持,这可真是得到了各位大佬的大力赞助啊!
想要看原文的话,可以点开这个链接哦:https://doi.org/10.3389/fmicb.2023.108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