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农业种植实验示范田

本站原创 2024-01-28 03:20:00

风正扬帆,云向未来。

1997年7月,国家批准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从此,“国家农业高新区”踏上了新的征程。 25年来,杨凌示范区履行了国家支持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使命,谱写了引领科技驱动农业高科技示范区的精彩篇章。科技产业。

二十五年风雨,二十五年春秋。 以省部共建为特色,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追求高质量发展,25年来,杨凌示范区始终心怀“全国第一”充分发挥“国家队”排头兵、科教融合“试验场”、科技创新“领头雁”和农业开放“总窗口”作用对外,我们努力建设中国农业科技现代化改革创新试验示范区。 曾经偏远落后的“农业科学乡”不断加速迈向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农业科学城”。

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跨越

梦霞时节,麦浪滚滚,丰收在望。

看颜色、看籽粒、看长势……小满节气过后,全国小麦新品种观摩会在杨凌召开。 观摩团跟随麦郎,现场观摩了“西农511”、“威龙169”、“西农926”等一系列充满科技创新元素的杨凌小麦新品种,见证了高产成果。科技创新引领种业高质量发展。 力量很大。

杨凌示范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干旱地区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在小麦良种选育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支撑创新成果,成功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 方式。

以科技创新为窗口,全国专家学者将杨凌比喻为“干旱地区种业硅谷”,充分肯定了杨凌在种业技术攻关上为赢得比赛所做的贡献。种业企业建设,种质资源抢救保护。 种业实现“翻身”,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马灵健教授团队致力于酿酒用小麦等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闵东红教授研究团队正在全力攻克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选育技术难题……基础研究、定向育种、生物育种方兴未艾。

25年来,杨凌示范区扎实履行国家使命,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区域发展动力,走出了一条打造平台、打好攻坚战,推进开放:

搭建平台,培育科技创新沃土——

从干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到中国杨凌农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从水果从农业产业创新中心到秦创源农业板块创新驱动平台,杨凌示范区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 发展“一号工程”,不断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先后建成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97个。 成为建设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的“加速器”。

杨凌为农作物种业与现代生物技术融合提供平台,促进传统种业提升、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国农业特别是农业发展提供新机遇在干旱地区。

汇聚资源,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先正达、科迪华、陕西杂交油菜中心、金鹏种业等种业公司均已落地杨凌。 各类农业科技创新要素不断集聚,杨凌农业创新高地作用日益明显。 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制度优势和西北农林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科教人才智库的作用,大力推进区际融合协同创新探索形成“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发展模式。 机制上,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显着增强。

推动开放,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近年来,杨凌以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为契机,充分发挥示范区与自贸区的叠加优势,深入推进国际农业交流、培训、示范并先后成立了丝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了多个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区,更多含有“杨凌基因”的“金种子”走出国门,绽放绚丽的“农业科学之花”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 ”。

25年来,杨凌示范区在小麦遗传育种与条锈病防治、牛羊体细胞克隆、苹果抗逆生物学、动物胚胎干细胞研究、水土保持生态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黄土高原建设; 建立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苹果等干旱地区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审定农作物新品种768个、苹果新品种12个,为我国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科学技术的依赖。

科研成果的涌现,是杨凌示范区多年来长期坚持研发和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 这也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科技创新投入和金融协同推进的结果。

成果转化推广取得丰硕成果

翻看杨凌示范区推广基地分布图,不难发现,从三秦大地到西部边境,从戈壁沙漠到青藏高原,杨凌的农业科技含量和示范推广成就随处可见。 黄淮麦区,江苏徐州、河南长葛等地种植的“杨凌小麦”,穗大、粒粒饱满,连年丰收; 陕北高原,“杨凌玉米”体量巨大,种植广泛……

去年秋收期间,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镇营盘梁村玉米丰收,田间忙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继权教授团队培育的玉米新品种‘沙单609’、‘沙单650’、‘沙单636’自从种植以来,产量逐年增加,收入逐年提高。年。” 说起这几年的收获。 玉米种植大户高海宽欣喜若狂。

种植面积从20亩增加到630亩,平均每亩种植密度从4000株增加到5500株,亩产也从700公斤增加到1000公斤以上。 年纯收入40万元。 高海宽不仅尝到了良种的好处,还带动周边农民种植近20万亩。

成果转化推广是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 杨凌示范区依托西北农林大学的科研优势、育种技术、示范推广,充分发挥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杨凌)干旱区植物品种示范基地作用产权交易中心,将杨凌农业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

杨凌示范区不断完善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推动区校融合、融合发展成效显着,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显着增强。

不仅如此,杨凌还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扩大和加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经验。新模式,特别是围绕解决科技成果转化。 针对疑难问题,探索形成大学实验站、产业链、农科培训等“六大推广模式”,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25年来,杨凌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700个,在全国18个省(区、市)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 2021年,示范推广面积将突破1亿亩,推广效益达235亿元。 同时,围绕国家扶贫战略,充分发挥杨凌农业科教优势,探索形成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向农民展示,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农业科技培训、教农民做、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引领,亿万农民从“农民做”的科技扶贫工作模式中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一度的杨凌农高会已成功举办了28届。 第29届杨凌农业高新会将于9月15日至9月19日在杨凌举办。 农业高交会已跻身国家5A级综合性农业展会,并获得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成为中国一流农业展览品牌。 搭建了我国西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杨凌示范区探索形成了多种示范推广路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示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干旱地区特色农业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色现代产业形成大格局

温室高耸有序; 枝蔓藤蔓,硕果累累,有望丰收; 南国瓜果成功引种杨凌,新农民微笑……在陕西杨凌,随着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相继投入使用,农业迸发出“新活力”新时代。 农业变得“时尚”,乡村变得“美丽”,农民也搭上了致富的“列车”,奔向幸福生活。

7月初,在杨凌青皮塔园火龙果基地,整齐的火龙果树脊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 有的果枝刚刚抽出新芽,有的已经开始结果。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修剪、剪芽等维护工作。 基地负责人王艳坐在手机屏幕前,对着镜头直播。

2009年,王艳和丈夫带着种植火龙果的经验从海南回到杨凌。 他们利用杨凌的科教资源优势和在海南掌握的种植技术,在杨凌成功种植了优质高产的火龙果。

在夫妻俩的共同努力和十多年的努力下,火龙果种植基地现占地155亩,品种20多个。 从最初的单一采摘,到现在的多元化经营,基地迈出了一大步。

一个小枕头,蕴藏着大科技。 在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棚内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数千个“小枕头”,“枕头”上的秧苗静静地吸收养分。 这里种植的水果和蔬菜,如西瓜、西红柿和黄瓜,比直接在土壤中种植的水果和蔬菜产量更高。 这个“小枕头”是杨凌“设施农业3+2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杨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造福了杨凌农民,还推广到了全国更多地方。 。

杨凌正是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布局路径,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形成了现代种业、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起步。 具体规模。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和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先正达、科迪华、恒大、绿地、万达、华为、美国嘉吉、卡茂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阿根廷集团先后抢占杨凌先机,结构优化、价值高端、效益突出的产业集群正在杨凌加速形成。

国际农业合作持续深化

盛夏,西北的关中平原,阳光灿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正茂教授带领团队在几亩试验田里收割小麦。

“这些小麦的后代可能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种植,满足其国家对高产优质小麦的需求。” 戴着遮阳帽、穿着运动鞋的张正茂,精心种植了3万多种育种试验材料。 走过实验田。

“去年,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的4个春小麦种子品种表现突出,比如西农10号比本地品种增产28.6%,西农12号比当地品种增产28.6%”超过20%。” 张正茂说,“我现在正在培育出具有抗旱、抗寒等性状的高代小麦,后续将在哈萨克斯坦进行试验种植。”

说到“走出去”,杨凌源源不断地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输送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并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16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的杨凌示范区已成为我国开展“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内外兼修的杨凌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为“一带一路”发展注入活力。 同时,杨凌抓住“上合组织”机遇,着力打造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

2019年6月14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这是加强与地区国家合作的重大举措在现代农业领域。

三年来,在国家和陕西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杨凌示范区围绕“交流、培训、示范”核心功能,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努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农业合作新格局。 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 举办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粮食安全研讨会、青年科技创新论坛、“减贫合作与农村发展”论坛等30余场重大国际交流活动。 次; 已承办国家有关部门协助的120多个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为110个国家培训了3200多名人才。 开展农业援外培训和远程技术讲座21期,培训学员2.4万人。 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正在描绘“立足中国、辐射上合组织、联系周边、面向世界”的国际农业合作新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自由贸易区、综合保税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的落地实施,杨凌正在从更高层次上探索多层次、全方位、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截至目前,杨凌已与7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入区外资企业85家,其中合资企业17家,独资企业25家,分公司22家,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企业21家。 进出口总额达94.9亿元。

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时代是应试者,我们是应试者,人民是应试者。 25年来,杨凌示范区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经济社会各方面,着力改善民生保障,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解决民生痛点、难点、堵点。 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在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杨凌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实现了品质饱满、内外兼修的“高颜值”:

一批惠民民生工程相继竣工; 引进陕西师范大学杨凌实验中学等名校,并与西安多家知名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 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 乡村幸福医院实现全覆盖;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无罪无恶建设扎实推进,发展与安全协调……

产业与民生协调发展加快,杨凌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也进一步加大。

漫步杨凌渭河湿地公园,向南抬头可见秦岭山脉,低头可见潺潺流水的渭河。 波光粼粼的水面,放眼望去,都是山清水秀的诗意画卷。 “十三五”以来,杨凌以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重点,全区治水、碧水兴市。 出台行动方案,推动河长制落地。 严格的制度、有力的措施,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显着改善。

治水成效,体现了杨凌长期以来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多年来,杨凌加快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污染治理,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环境综合治理成效位居全省前茅,渭河杨凌出境水质达到Ⅲ类。

蓝天、白云、花草相得益彰。 市民们陶醉在“农业科学城”的生态美景中,对杨凌生态环境的变化赞不绝口:“现在杨凌的天越来越蓝了,空气更清新了,心更开阔了。”

25年来,杨凌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整体经济实力显着增强。 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比1997年增长4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7倍,财政总收入增长238倍。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从1997年到2022年,四分之一个世纪,时间见证了进步:杨凌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各领域取得的成就不断巩固,民生福祉得到极大提升。提高...站在示范区 在建设25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杨凌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怀揣远大志向,我们再次扬帆起航。 杨凌示范区将落实“五个要求”“五实”,立足“国家队”定位,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推动示范区践行国家使命,服务国家战略,在更高水平上实现高质量。 努力开创创新驱动、示范引领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杨耀军、侯伯庚苏强)

上一篇:中国农业大学朱道林教授应邀来资源环境学院做
下一篇:向农业科学杂志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