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科普实践意义问题与路径

本站原创 2024-01-24 07:49:00

1 “双碳”科普意义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以“抓铁出牌”的活力行动起来。 杜向万院士认为,实现碳中和峰值是全球性的重大考验。 中国不能落后,必须取得好成绩。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和愿景,需要通过科普凝聚行动共识,将“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我国“双碳”行动的关键出路在于技术创新,需要超前部署和政策培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迫切需要通过科普推动“双碳”科技创新,实现低碳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深度协同。

“双碳”行动是科学行动,也是文明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这就需要高质量开展新时代“双碳”科普行动,提高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素养,增强节约、环保、生态意识,倡导简单、适度的生活方式。 、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双碳”行动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全球行动。 中国明确提出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我们要通过科普宣传,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凝聚全球力量,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2 “双碳”科普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双碳”“1+N”政策体系已正式建立。 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在制定路线图、行动方案、保障方案,推动“十大措施”转变为“十大行动”。

上海印发《2021年上海市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部署》,明确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行动,加强宣传引导,倡导绿色生活。 在科普“双碳”方面也有一些推荐的专题案例,如中国科技馆推出的“中国的承诺,大国的责任——‘30·60’碳峰碳中和特展”,以“黑色·困境”为主题,设置“红色·觉醒”、“绿色·行动”三个展区,提高公众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识; 大连市开展“双碳”联合科普行动,科技志愿服务队成员把人和自然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带到学校、公园、科普基地等地。 央视新闻首先用动画短片简单介绍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然后用漫画介绍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专业知识进行对比,并用公众能理解的语言进行解释,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 哔哩哔哩社区是一个广受年轻用户喜爱的视频平台。 在平台科普创作区,截至2022年1月,“碳峰与碳中和”科普视频数量已突破1000个,满足了年轻用户群体的知识获取需求。

总体来看,我国“双碳”科普活动加强了新传播技术的应用,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双碳”科普实践的实施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双碳”行动的国际舆论环境亟待改善。 在全球“双碳”领域,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权与其大国地位不匹配。 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地区)对我国实施的“双碳”战略行动还没有充分认识和客观认识。 在外媒关于气候变化的报道中,中国的国家形象仍以负面居多。

二是“双碳”知识需求旺盛,但科普供给不足。 目前,无论是地方领导、科学界、“双碳”领域之外的其他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民众,都迫切需要“双碳”知识,但供给不足。

三是“双碳”科普对企业和公众的赋能引导作用有待提升。 当前,集聚企业绿色转型发展高端智库人才,推动企业“碳中和”示范,推广企业绿色低碳技术,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仍相对较弱。 一些公众对“双碳”行动将带来的实际和潜在好处并不清楚。 他们认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政治问题,甚至认为会给自己带来损失。

四是“双碳”技术创新与科学普及脱节。 从各地公布的“双碳”行动计划来看,讲技术创新的内容很多,讲科普的内容却很少。 许多科技人员缺乏参与科普的动力和积极性。 相关科研企事业单位普遍科普支撑能力、科普生产能力、科普服务能力不足。

3 “双碳”科普实施理念与路径

3.1提高政治站位,推动科普理念、方法和基层工作创新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 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协调、节约优先、双轮驱动、畅通内外循环、防范风险”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双碳”科普教育工作。

二是着力推动科普理念、方法和基层工作创新。 本着围绕(地方)、当下、个人、体验的“双碳”科普实施理念,鼓励创作者打造结合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内容品牌,适时组织知识竞赛、作品竞赛、科普活动。讲解竞赛等活动,推动科普内容供给产业化,探索建立“双碳”科普项目管理模式。

3.2深化“双碳”科普供给侧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形成社会化科普总体格局

各级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沟通联系,共同打造信息平台、技术服务交易运营平台、人才技术赋能平台,做好科普服务、科技政策推送、创新方法推广、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组织技术创新活动、引进外部资源、培育标杆企业等……,有力支撑各地区、各行业“1+N”行动。

打造国家级“双碳”科普教育平台。 支持“科普中国”平台升级,集聚资源和渠道,推动国家级“双碳”科普教育平台建设。 着力打造“双碳”科普内容库、专家库、团队库、品牌矩阵、渠道矩阵、活动矩阵,加大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的协同力度,做好权威发布、专家咨询、线上交流、线下服务、特价促销等。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 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和现阶段重点任务,要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 研究提出,以强有力的科普行动指标,分解落实各部门各阶段的任务,形成社会化科普的总体格局。

3.3多措并举,进一步向企业和公众普及“双碳”科普

加强企业和公众的“双碳”科普内容资源建设。 构建以企业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成果、企业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等为核心的内容供给体系。推动“双碳”科普图书、影视专题创作和电视动画、展览教具等,大力发展H5、短视频、动画、游戏等新形式的科普作品,打造一批科学、权威、有趣的科普产品。 。

鼓励社会组织立足自身优势参与科普活动。 利用全国科普日、全国低碳日、文化科技健康“三下乡”等重要时段和机遇,开展行业展览、行业论坛、项目路演、沙龙等活动。科学家和企业家、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全面推动“双碳”科学走进学校、乡村、社区、机关、企业、家庭。

促进媒体与科学界的沟通与合作,增强媒体从业人员的“双碳”科普能力,增强“双碳”科普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推动有关部门政务新媒体把“双碳”信息发布、舆论引导、知识普及、科学动员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做好分级分类传播,全面提升传播效果。

鼓励企业广泛开展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品牌知名度、国际影响力、社会责任为导向的市场化科普工作,形成由内而外、向整体辐射的企业科普新格局社会。

3.4提高我国国际“双碳”科普能力,促进全球气候治理科技合作和科学质量交流

坚持多边主义、社区共享原则,积极宣传我国“双碳”行动的决心、目标、措施和成果,善于用案例讲好中国故事。 积极参与全球“双碳”科普行动课题的发起和设置,向世界充分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建立外文网站、开设境外社交媒体账号、创办外文期刊等,搭建或利用国际会议、论坛、书展、影视节等平台,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传达我国“双碳”政策理念和实际行动,广泛开展绿色外交。 充分发挥国际科普组织和各类文化交流机制作用,积极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简介: 吴海荣,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张红霞,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赵培 中国科普研究院研究助理

参考文献、图表等内容省略,引用请参阅原文。

引用本文:吴海荣,张红霞,赵培。 “双碳”科普实践:意义、问题与路径[J]. 科普研究, 2022, 17(1): 19-21.

上一篇:香菇层架栽培技术
下一篇:辟谣 长痘是因为吃辣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