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农耕文化教育是必修课

本站原创 2024-01-21 16:57:00

湖南教育新闻网记者王石磊报道

近日,湖南省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要求全面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湖南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重点培养学生勤奋、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关于农业科普知识的活动_农业科普活动_科普农业活动有哪些

扭转农耕文化教育缺失

“水稻博物馆会展示什么?水稻是我们吃的水稻吗?水稻是怎样种植的?……”假期期间,隆平水稻博物馆的不少中小学生都对水稻文化和农耕知识充满渴望。 前来参观学习。

如今,中小学生“不分五谷”的现象很普遍。 他们无法识别农作物并了解其生长模式。 这或许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不大,但从长远来看,就是教育的缺失。

新时代如何扭转弊端,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全省中小学已经进行了积极丰富的探索。

“慢慢来,用手轻轻抖一下,撒均匀,这里再撒一点……”播种时,在平江县通石镇种粮大户徐燎源的精心指导下,孩子们学得学样得体。 。 。 这是平江县通石镇小学开展农耕文化实践的一个缩影。

“这次经历很新鲜也很累,我们理解农民伯伯们的辛苦,以后一定要更加珍惜粮食!” 学生说。

每年,平江县通石镇小学校长刘少峰都会带领小学生走进“水稻种植实验田”,亲身体验水稻播种育苗的全过程。

新晃侗族自治县黄洲镇第三完全小学的30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农家教室,体验插秧。 他们开展了一项独特的研究活动。 他们不仅体验到了袁隆平在水稻方面的成就,还体验到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

……

在湖南,有很多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农耕文化的魅力。

“学校带领学生体验插秧、除草、收割、脱粒、晾晒水稻……亲身参与水稻的生长过程,体验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的体验。开展本次活动让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在体验古老农耕文明的同时,也唤起了大家对自然的热爱、对食物的珍惜、对劳动的尊重,逐渐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平江县通石镇小学校长刘少峰表示,学校十分重视劳动、农耕教育,专门开辟了一片稻田进行实习。

科普农业活动有哪些_农业科普活动_关于农业科普知识的活动

让孩子走出教室

为积极践行农耕文化,湖南省新邵县太智庙中心小学建有农耕收藏馆。 博物馆以史实为依据,采用图文、写实雕塑的形式,设置了衣食住行、农具、民俗六大文化展区,众多“老物件”真实再现了新邵的历程。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劳动实践活动可以让孩子们真正走出课堂,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光荣,获得养成健全人格的激情和快乐。” 新邵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主任姚瑶表达了初衷。

在“双减”政策下,学生的学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都得到了减轻。 学校通过学科整合、实践活动等措施,积极支持“双减”政策的实施。 蠡县弘益学校遵循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积极开展快乐劳动教育,让学生化身勤劳的“小蜜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通过劳动。

湖南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和课程优势,开设劳动农耕教育校本特色课程。

“开展农业科研活动是我们为学生开设的校外第二课堂,具有多元化的意义。” 为什么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学校校长赵玲深情地说:“首先,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真谛。通过开展农业科研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土壤和自然,从而充分了解生活的真谛。” “认识劳动的价值。二是弘扬农耕文化。城头山作为‘稻米之源’,承载着深厚的农耕文明,是我们理县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弘一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从小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从而增强他们长大后的人生格局和家国情怀。 三是传承医院精神。 作为袁隆平院士母校的学生,我们在城头山开辟了这片田地,春天播种,秋天收获。 这本身就是对已故袁隆平院士最好的致敬,也是对袁爷爷“一生只做一件事”的院士精神的最好传承。 当然,让孩子们来到田间地头,体验“每一粒粮食都是辛苦”的真谛,也是我们的初衷。 ”

这些学校的经验和探索也是积极落实《意见》要求,加快校内外劳动教育站点(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选拔建设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基地(基地)。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地级劳动教育实验县、市、区、实验学校,创建了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农业科普活动_关于农业科普知识的活动_科普农业活动有哪些

让农耕教育绽放新活力

“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农业,而不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希望广大知青投身其中。”自己去农业研究!” 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说,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农业,需要热爱农民。

通过农业文化教育,学生不仅可以增长农业知识,还可以培养对农业的热爱,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农业、从事农业、发展农业,让农业的未来充满生机。

农耕体验活动为何广受好评? 因为它是一种非常积极有效的自然教育。 202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义务课程。

这些观点的背后是孩子与自然缺乏联系,这会导致孩子出现敏感、胆怯等一系列行为和心理问题。 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安全过度担心,扼杀了孩子自主亲近自然的机会; 另一方面,我国自然教育起步较晚,理论体系不够健全。

社会是劳动教育最好的课堂。 《意见》指出,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强化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利用衣食住行等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强化子女的劳动实践。劳动意识。

近年来,“农耕体验式”教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蔓延。 在上海市宝山区创建“华红村农织园”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开展农耕科研; 南宁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农耕体验亲子活动,培养劳动中的亲子关系; “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在河南洛阳建成。 完整展示了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历史。

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不同,农耕体验式教育具有“温情”的天然属性。 孩子们带着好奇靠近,父母带着怀念重温。 这时的教育不再是强硬的“灌输”,而是雄辩的“感染”。 在这样的感染下,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播种的希望,体味施肥的艰辛,看到嫩芽破土而出的坚韧,品尝秋天收获的不易。

农耕体验活动看似简单的度假休闲体验之旅,实则是对孩子成长道路的一次有益探索。 开展农耕文化教育还可以保护和更好地传承农耕文化,让学生从农耕文化的传承中进行新的劳动教育,让农耕文化绽放出新的活力。

上一篇:农业科技普及智慧农业掌控自然触手可及
下一篇:2015年全国粳稻优异种质资源现场展示与学术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