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光伏农业项目案例赏析
174 2024-01-2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的部署,作科所牵头承担院重点扶贫示范县——黑龙江省桦川县的科技帮扶任务,以“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哪里,中国农科院专家就到哪里”为行动方针,针对桦川县粮食生产中产量不高、秸秆处理难、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组织专家团队对桦川水稻、玉米、大豆等主导产业开展科技协同攻关,通过“田间课堂”将好的品种和技术在田间展示,将好的效果呈现给农民,让农民看得见、学得来、用得上,实现科技助力桦川脱贫攻坚。
精心部署,构建“3+N”帮扶工作体系
作科所党委按照院整体工作安排,强化顶层设计,在院党组吴孔明同志领导下,在院直属机关党委、成果转化局的指导和帮助下,由项目组牵头组织院属水稻所、加工所等8个研究所以及地方科研院所共14个科研团队,构建了“3+N” 结对帮扶体系。坚持“统领、党建引领、科技支撑、结对帮扶”,将支部建在创新团队上,支部由党员首席担任,创新团队党支部和桦川县村党支部联学共建、结对帮扶,通过“派专家、送技术、出主意、做示范”,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和科研人员深入农村,接地气,知农情,发挥农业科研国家队作用,助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建立示范基地,推广绿色生产技术
针对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团队在桦川县建立了4个技术示范基地,核心基地1100亩,先后试验新品种60多个。围绕水稻优质丰产,开展了优质特用水稻品种筛选、麻育秧膜水稻育秧、秸秆还田培肥耕作、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水稻抗冷防倒化控等关键技术示范;围绕玉米提质增效生产,开展了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筛选、鲜食玉米品种筛选、密植群体调控栽培、减肥增效保护性耕作、全程机械化生产等关键技术示范;围绕功能型大豆丰产增效生产,开展了新品种筛选、玉米大豆减肥增效轮作以及配套绿色生产技术示范;围绕食用豆绿色生产,开展了新品种筛选及配套绿色生产技术示范。通过技术示范,共筛选优质新品种12个,推广绿色生产关键技术23项,实现示范区作物增产10%-15%、资源利用效率增加15%-20%、亩节本增收120-150元。
技术管不管用,农民说了算
玉米是桦川种植面积最大的旱田作物。李少昆带着作物栽培与生理团队党支部的科研人员通过调研发现,玉米生产存在品种老化、肥料配比欠佳、种植密度偏低等多个问题。但是农民对专家们的到来似乎并不买账,他们认为几十年就是这么种的,通过密植能增产,父辈们早就干了。“技术管不管用,农民说了算。”李少昆带领团队在玉米试验基地设计了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肥量的10组地块,并将种植过程中产生的详细数据及时通过村委会展示公布。一年下来,玉米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让新胜村种植大户打心眼里服了。村民王大江种了1500多亩黏玉米,单产却一直上不去。李少昆带领团队现场问诊、开出方子,王大江将种植密度提高了30%,又试种了新品种,当年产量就提高了近一半。只要能给农民带来更多收益,这样的技术就能不推自广。
主题党日在田间课堂的活动
支部共建 牵牛要抓住“牛鼻子”
作物耕作与生态党支部和双兴村党支部开展了联学共建活动。“这是个贫困村,联什么,怎么建?扶贫好似一头牛,怎样牵着往前走?”支部张卫建当时一头雾水。双兴村87%的耕地种植水稻,他初次来到田埂上,村里人的态度“不冷不热”,通过调研他看出了稻田生产上的问题:土质良好、水肥充足,水稻产量不高的原因,出在田间管理上。农户依然是施肥老三样、收割看天气,这怎么能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呢?张卫建决定,要牢牢抓住水稻种植这个“牛鼻子”,用支部共建这根“绳”,一步步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村里进行水稻种植示范,研究出改变施肥种类、肥料定位深施、延迟三天收获的新办法,第一年产量就提高了14。7%,生产成本不但没有涨,反而因减少施肥量下降了,水稻比一般农户的产量更高、卖相更好。今年4月团队专家冒着新冠疫情还很严峻的风险,穿着防护服乘飞机赶到双兴村指导水稻育秧,今年的水稻又是一个丰收年。通过支部共建,专家从生产一线获得大量数据,也发表了高水平文章,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相融合,技术服务也更加接地气了。村支部杨玉森搂着张卫建的肩膀,脸上笑开了花。
开展“田间课堂”,传播新技术、新成果
依托技术示范基地,项目团队在春季播种、夏季田管、秋季收获等重要时节组织田间技术培训,因地因苗讲解田间管理技术,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听就明,一学就会,一用就灵。通过“专家讲给能人听,能人种给农民看”,进一步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和农业科技人员掌握绿色生产技术。两年来,共派出专家200余人次,与当地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一起,进行技术培训70余次,培训农民和农技人员2万余人次。2019年9月,农民农民在田间地头自发拉起了“中国农科院科技扶贫桦川县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田间课堂”的横幅。
王大江本是一个普通的玉米种植大户,他在学习新技术的同时,还将自家的农田地变成了高技术示范田,每当有人来参观时他也成了讲解员,让乡亲们感受最新的科技成果,学会科学种田的本领。王大江本人在2020年农民丰收节时也评为县里的十大杰出农民。
大户做给农民看,周边种植户交流活动掠影
金秋丰收结硕果 结对帮扶见成效
在桦川,中国农科院建立的核心基地1100亩,示范区面积1。5万亩。通过赛选新品种、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实现作物平均增产10%-15%,节本增效大约5000万元,专家们在农作物生长的各个关键时节,采用田间现场示范及视频教学培训等方式,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与观摩活动40多次,累计2万多人参加。这些示范基地是品种筛选、栽培关键技术的试验田,更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重要场所。去年5月,桦川县正式宣布脱贫摘帽。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季明说:“中国农科院开展科技帮扶两年来,我县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这支‘不走的科技队伍’对我们这个产粮大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桦川科技帮扶工作也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和集体。作科所范静获得农业农村部和中国农科院直属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作科所两个创新团队党支部分别获得2019年度中国农科院“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作物栽培与生理获农业农村部“优秀主题党日案例”。9月27日,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决胜小康·奋斗有我”职工文艺汇演中,桦川科技帮扶故事也被从田间搬上了舞台,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桦川科技帮扶现场会上,张指出,桦川的科技帮扶把科技扶贫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党员带头、组织专家、凝聚群众,提升了科技扶贫工作的组织力和行动力,推动了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互相促进。要不断创新“田间课堂”模式,全力推动“一团队一课堂、一所一样板”,让科研人员扎根乡村,更好地服务农业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