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第八巡视组专项巡视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工
168 2024-01-21
一代巨匠庄巧生先生辞世,他为科学献身一生,我亲历的几件往事不时的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怀柔基点二、三事
1971年,庄先生在作物所怀柔基点庙城小组蹲点。那儿是怀柔小麦主产区,布有小麦品种试验,“北京8号”示范田。他主管小麦,每天天一亮就下地,直奔小麦试验田,观察记载,一干就是一个上午,午休后接着干,直到日落。
点上有同志说庄先生的工作是给小麦品种“相面”,确实如此。你看,他在田间时而记载,时而凝视,时而弯下腰用手轻轻拨动麦秆,试探麦秆弹性……他要把小麦品种的种种表现深深的印在脑子里!在他看来,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得心应手,应用恰当。
庄先生对“北京8号”更加关爱,他围着“北京8号”示范田,不知转了多少圈,他聚精会神,认真挑选单株,希望对它进行复壮,为小麦生产作出更大贡献。
怀柔基点在半山区和北部山区还分别设有沙峪公社和琉璃庙公社两个点。当时这些地区是小麦种植新区,缺乏种植经验,加之地势较高、严寒、土壤较贫瘠,河滩地沙性强,小麦生产出现不少问题,我们组织了调查,庄先生积极参加。
当时乡村公共交通极为不便,我们基点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调查主要靠“11路”——步行。山区路不好,有时上坡,有时下坡,有时过山涧,有时过小溪,有的小溪无桥,还要摇摇晃晃的过“列石”(在河溪里摆放着一排略高出水面的石头,人可以从上面走过去),或者趟水过河。考查比较辛苦,庄先生时年五十五岁,年近华甲,更加辛苦。
还有吃饭问题,当时吃“派饭”,有时也会遇到麻烦,有一次我和庄先生在后山铺大队一户人家吃“派饭”,吃的是杏树叶棒渣粥,估计是发酵过的,吃起来有点酸,还有点苦味,不易嚼烂,我都感到很难咽下。庄先生牙齿不好,我想会更难。我小声问庄先生,怎么样?他回答“还行!”庄先生为解决当地小麦生产问题,不辞辛苦,认真调研,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庄先生帮我改文稿
上世纪十年代,我有幸参加庄先生主持的小麦育种专家系统课题并协助庄先生培养研究生工作,使我有较多机会接触到庄先生的培养和教诲,自感业务和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当时年度计划、中期进展、年度总结、论文初稿完成后,都会呈送庄先生审阅、修改。先生非常认真,蝇头小字写的密密麻麻,有的文稿几乎等于先生给我重写!望着改稿,我感到非常内疚。
有一次我对庄乃姻(庄先生二女儿)说“庄先生给我改文章要花去他多少宝贵的时间啊!” 乃姻说“修改文章,我爸从来不含糊,文章只要没发出去,他就要不断修改,有时候我和我姐刚给他抄清,转身又修改了,我们又抄一遍。”
文章署名时,庄先生总是诚心谦让我们晚辈。我们把他的名字放在最前面,而他总是把他的名字勾画到最后,并强调一句,不要再改!先生谦逊待人,做事认真,精益求精,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要下功夫做好田间试验
北京地区小麦理想株型研究,是我们小麦攻关课题。为探讨不同群体结构下小麦株型表征,试验设计基本苗有10万、15万、18万、20万和22万。为落实试验方案,播种前庄先生总要召集我们一起开会研究,商讨细则,强调田间试验对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作物所东圃场、北圃场试验地经过多年耕耘、培肥,总体而言是比较均匀、肥沃的。但是对于较精细的试验,如何控制好微环境,做到田间麦苗分布均匀、个个健壮,就非易事了!庄先生要求我们下功夫做好田间试验,使调查得到的数据可靠。为此,我们按试验小区过秤施足基肥、平整土地,小区内地面高差不能超过3公分,小区播种量适当增加,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管理,让小苗健壮生长,待麦苗分蘖后,带尺定苗,以达到要求的基本苗数,实现设计要求。结果证明措施可行,庄先生对试验也较满意。
追忆往事,缅怀庄巧生先生!愿先生一路走好,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