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农村生态文明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现代农业与

本站原创 2024-01-19 03:02:00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我国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在首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50周年之际,中国将“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为环境日的主题。 旨在推动全社会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 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就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生动场景,讲述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故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推进生态农场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 农业是生态产业,农村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制定更加具体、可操作的措施,以钉钉子精神精准推进。 生态农场作为市场主体,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拥有生产决策权和要素使用权。 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精准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精准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精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2022年1月28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建设目标。 到2025年,通过科学评价、跟踪监测和指导服务,在全国建设1000个国家级生态农场,带动各省建设10000个地方生态农场,选育培育一批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市场主体,总结推广一批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探索构建一套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持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把生态农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准”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 。

《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是运用系统工程原理、生态理论和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研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课程。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为主动适应、主动服务农业现代化,加快培养创新型农业人才而新开设的课程。

科普农业活动有哪些_农业科普展示内容_农业科普活动

《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教材不仅是现代农学、生态学、生物技术等相关学科沟通的桥梁,也是农业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农业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综合应用平台。管理学和社会学。 本教材在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研究领域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视角。

农业生态文明是农村生态文明的基础

农业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是:

一是突出农业产业特色,在农业生产要素各个环节凸显生态文明。 如果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得不到控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将难以想象。 由于化肥农药、水源污染等普遍存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必须首先解决这些问题,发展可持续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采用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农业生态文明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农业中不同生物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生态关系。 它要求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方式必须生态化、文明化,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成为农业生产者的自觉行为。 农业生态文明,人类生态文明程度至关重要。 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文明,才能以农兴乡、以农富农,实现现代生态农业持续高效发展。

农村生态文明是农业生态文明的保障

农村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是:

一是突出乡村特色,在乡村生活要素的各个方面凸显生态文明。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实施区域可以分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村庄或区域为系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美化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 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是既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建设乡村社区、美丽乡村。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农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他们的生活将面临新的选择。 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已经过时了。 照搬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农业生产并不相符。 要求。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要结合农村实际,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综合科学规划,选择合适的标准和模式,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同时,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既可以满足农民对现代化田园生活环境的追求,又可以协调农村产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普展示内容_科普农业活动有哪些_农业科普活动

曹林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博士生导师

本书作者曹林奎教授接受《中国食品报》采访,该报于2022年5月25日发表了《加强生态农场建设,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一文。

当前,世界农业正处于从现代工业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的转型阶段。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迫切需要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中国食品智库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博士生导师曹林奎教授指出,生态农场建设是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的重要抓手,对于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 为保障我国城乡居民食品安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应大力发展生态农场。

曹林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博士生导师

问: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它目前的状况如何?

曹林奎:当前,世界农业正处于从现代工业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的转型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农业进入以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为标志的现代工业化农业时期。 发达国家率先采用机械、化肥、农药、作物杂交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武装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显着提高。 现代工业化农业的出现,创造了农业生产奇迹,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大量施用也给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我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全国农业源化学需氧量(COD)年排放量达到1067.13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9.77%。 农业源总氮、总磷分别为141.49万吨。 和21.2万吨,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6.52%和67.22%。 可见,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迫切需要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现代生态农业将现代工业农业与传统有机农业技术相结合,对农业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开发,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多层次能源利用和物质再生循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拓展农业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日常功能,实现农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4年,原农业部在全国启动了13个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从突出区域环境问题出发,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体,低碳循环、节水、节肥、节药和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与设施,探索了六大区域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快速发展。 立足各地社会、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开发出一系列体现现代生态农业基本原理和特点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 。 这些模式是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体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和功能优化的典型案例。 2020年,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的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承担了专项“生态农业农村能源生态领域的技术跟踪与评价。 本项目通过文献查阅和调查研究,梳理了国外生态农业建设的典型案例,总结了国外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和主要模式; 根据我国各地区的资源特点、区位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进行区划分类跟踪调查。 分析了我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成果、配套政策、核心技术和典型模式,分析了制约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相关建议。 “十四五”时期提出。

问:为什么生态农场建设是从源头控制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

曹林奎:农业是生态产业,农村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精准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精准落实生态农业补贴政策,精准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2021年,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组织开展生态农场试点评价工作,首批132家生态农业经营主体荣获“生态农场”称号。生态农场”。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在“长三角”地区和一些重点地区率先发展一批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生态农场。 到2025年,我国计划通过科学评估、跟踪监测、指导服务,在全国建设1000个国家级生态农场,带动各省建设10000个地方生态农场。 同时,依托生态农场评价和建设,在全国创建一批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总结一批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

推进生态农场建设,有利于在深刻把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一种适应自然规律、科学预见可控的人类行为方式。人类农业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对生态平衡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同时,利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和控制系统,有效监测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最大限度地减少现代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重建农业面源污染。并对其进行优化。 建立更加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生态农场建设是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的重要抓手,对于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为保障我国城乡居民食品安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应大力发展生态农场。

问:我国生态农场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 有哪些基本特征?

曹林奎:生态农场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遵循“整体性、协调性、循环性、再生性、多样性”的原则。 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在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的同时,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出。 商业实体。 生态农场以先进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为支撑,吸收我国传统农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双重精华,建立各种半自然生态系统,重建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农场不断拓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多功能性,积极发挥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平衡的积极影响,带动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建立人类和谐发展的新机制。人与自然。 我国生态农场主要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生态农场以生态原则为指导。 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农业生产是人类控制下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即人类利用农业有机体将环境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化为各种农产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与生物体和环境构成了一个运转的系统。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许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原理。 生态农场必须研究、认识和遵循这些客观规律,才能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稳定、持久发展。 还必须探索如何经营农业经营。生态农场的“整体性、协调性、循环性、再生性、多样性”可以在主体内部实现,也可以通过经营主体之间的联盟实现。 在生态农场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调节农业生态系统整体运行,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投入与产出、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关系,生态学中种群相互依存、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环境关系的基本规律安排和组织农业生产。

生态农场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调节。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农业生产中的生物体与环境客观存在一个相互作用、动态的整体。 生态农场实际上是农业生态、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的耦合整体。 利用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循环和生成信息流,对于发展整体、协调、综合的生态农场,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农场不是单一的高科技农业技术体系,而是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人文三轮农业系统工程。 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系统工程不仅使人们对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而且使认识数字化、模型化,从而为生态农场的科学决策、调控和优化创造条件。

生态农场是受经济规律支配的。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业生产也是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商品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其社会经济性质。 农业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价值转换等因素通过相互作用和约束决定着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因此,在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还需要研究农业生产的经济规律和经济调控方法。 生态农场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生产系统,还包括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相对应的体现人工控制的技术系统。 其建设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生态农场在发展过程中,当然也创造了很多新技术,比如现代生态农业技术。 然而,它与一般的传统农业技术之间很难划清界限。 因此,生态农场必须吸收现代农业科技宝库中的一切有用成分,结合经济目标,因地制宜地选择、组装,形成现代生态农业综合技术体系或模式。

生态农场正在向多功能拓展。 从农业多功能的角度来看,生态农场要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生产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结合发展,农业第一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与第二、第三产业相结合。 组合起来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系统。 生态农场将带来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同时也将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未来,生态农场将不断拓展功能,加速将原本仅限于粮食安全的传统农业转变为集粮食安全、生态涵养、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科普教育、农业生产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加工和出口。 生态农场的多功能性将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因素,引发价值观念的革命,使人们从追求物质财富转向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财富。 这将带动整个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人文社会的建立。 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问:您对我国未来生态农场的建设和发展有何建议?

曹林奎:一是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我国生态农场建设。 中国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首次纳入三大文明原有理论体系。 生态环境建设被提到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层面,也对各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我们在保持农业生产数量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 通过建设生态农场,可以解决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高农业管理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粮库满仓、绿水青山”。 因此,我国生态农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是一致的。 生态农场建设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是研究制定我国生态农场建设的支持政策。 近年来,我国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扶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非常有必要借鉴国外现代生态农业扶持政策,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我国生态农场建设的支持政策,规范其补贴标准。 生态农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农业补贴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 然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因此,应设立专项基金,吸引各界人士和团体加入,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在增加支农资金总量的同时,还要注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生态农场补贴制度。 同时,根据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补贴水平,全国各地生态农场发展的补贴标准完善规范,确保补贴资金合理高效使用。

三是大力依靠高科技、智能化装备推进生态农场建设。 生态农场的建设离不开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体系的支撑。 鼓励以生态农场为主体推广耕地质量保护和改善、污染修复、化肥农药减量、有机肥替代、生物防治等产地保护技术应用,生态田埂、生态沟渠、生态廊道等田园生态系统。 建筑技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废弃地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产品清洁加工、节能仓储、低碳运输等绿色收储运技术。 在充分发挥现代高新技术和传统农业优势的同时,大力依靠智能化农机装备和现代化管理方法,推进生态农场建设。 开发应用农作物无人精量播种施肥机、机载可变农作物追肥操作系统、植保无人机、农作物智能无人收获机、多功能农田巡检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建设智慧生态农场。 可以认为,智慧生态农场是生态农场发展的高级阶段。 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生态农场的数字化、装备化、智能化、无人化,不断完善和完善生态农场的技术规范和装备标准,形成不同类型的生态农场。 农场示范模型。

四是科学选择和运用生态农场产业化经营模式。 生态农场建设必须切实将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转向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轨道。 以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方式为支撑,形成农、工、商、贸一体化的产业经营体系。 以我国生态农场评价建设工作为契机,结合生态农场经营主体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选择和应用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目前典型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公司+基地(农户)”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二是“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三是“生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商业模式。 通过产业化经营,生态农场不断完善农业组织。 Whil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guarantee function is fully exerted, it strives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industrial chain of the ecological farm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the ecological farm.

"China Food News" on May 25, 2022

上一篇:作科所牵头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启
下一篇:农业厅级学术报告Resis的定量基因组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