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及对策

本站原创 2024-01-19 03:02:00

《浅谈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与对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 更多相关《浅谈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与对策.pdf》(合集3页版)》请在人人图书馆网站搜索。

6 4 农业科技管理卷3 2个研究项目,但农业企业和农民迫切需要的应用开发研究项目较少,特别是加工、包装、保鲜、储运、营销技术等研究项目在后期制作增值环节。 。 如果科研项目的立项与生产实际不紧密结合,科技成果就难以应用于生产实践,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多。突出[4 1.此外,随着国家对科研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纵向项目获得资助的机会越来越多(纵向项目由科研机构牵头,经费来自国家;横向项目由科研机构牵头,经费来自国家;项目由企业主导,资金来自企业)。 垂直项目更容易获得资助,资金较多,也容易产生成果和论文; 横向项目资金少,不易获得资金,对企业要求多。 虽然横向项目的研究内容非常具体,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但此类项目很难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也很难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 在现行科研体系中,年轻科研人员不进行职称评价。 对于积累今后承接重大项目的资质没有多大帮助。 此外,横向项目的经费远少于纵向项目。 很多科研人员对横向项目不感兴趣,不愿意研究。 1 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影响因素多。 这是因为农业科技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农业科技项目的提出、选择和确定、研究等多个阶段。 以及实验、中试、成果鉴定、成果推广应用。

据农业部统计,国内获得科技进步奖的成果研究周期一般为613年,而一般生产技术成果58年后就被淘汰。 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及时推广应用就已经过时,成为成果的无效供给。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与应用周期短的矛盾增加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投入风险和创收难度。 同时,也降低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是有选择性的。 由于开发的农业科技成果大多是在实验室或试验田中获得的,实验研究甚至社区试验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大规模推广的成功。 每项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的过程都非常复杂。 而且,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人文因素影响较大。 这些因素增加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6J]。 1 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仍然是采用行政手段的推广制度。 其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 主要表现是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与农民教育培训相互脱节,缺乏统筹协调。 一方面,农业科研与推广由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两者之间没有定期、直接的信息交流机制。 科研与推广工作缺乏衔接,必然导致农业科技体系内的技术转移。 效率低; 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农民获取新技术信息的机会严重缺乏,导致传播和传播速度大大降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扩散传播速度放缓。 范围也相应缩小。

此外,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到较大冲击,运行机制还不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推广体系和运行机制未能在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建立普遍、直接的经济联系,容易导致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农民需求脱节。 ,导致农业科学研究注重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技术先进性,而忽视了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最终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增加f 7 ]。 1 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技术文化素质较低。 农业科技成果是潜在生产力。 科学技术只有通过推广应用,才能与劳动力(科技成果的接受者)结合并产生效益,才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 农业科技成果的采用者一般是农民。 他们的整体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运用意识,直接决定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造成障碍。 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约有30名文盲、半文盲农民。 这样的科技文化素质结构直接制约着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收,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制约因素[6]。

2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与建议 2 1 改革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体制和管理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成果、成果转化组成的大系统、成果需求与科技环境体系。 它的运行需要科技成果的建立和完善。 相关的权力机制、收入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等1 9]。 科研院所内部薪酬分配、奖金分配和职称评定中,应当将科技人员成果转化表现作为职称评定和晋升考核的重要指标,并确定科技人员在科技人员中所占比例。减少职称评审、晋级考核试卷; 工资福利方面,工资总额应当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挂钩,按照挂钩比例提取福利工资,或者从成果转移净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奖励成果的发明者和变革做出重要贡献的人。 鼓励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技术资本化,允许科技人员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从事兼职并获取合法利益。 将科研人员切身利益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挂钩,鼓励科研人员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讨农业科技成果的适用性、成熟度、中试等,从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科技成果。 2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生产实际,确定并确立第四期选题。 季华元等:浅谈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 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是农业科技成果本身高品质必须具有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生产可行性等明显优势。

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来源于好的科研项目。 科研人员不应盲目选择农业生产中的基础研究项目,而应直接或间接参与生产,提供后续服务,了解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探索了解实际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并选择合适的项目。因地制宜地开展研究项目。 同时,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生产变化特点和科技发展新趋势,不断对选题进行完善和修改,使研究成果不仅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且易于推广应用。来转变。 科研管理部门也应以市场为导向,优先选择技术先进、适用性强、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经济效益明显的课题[1 0 1]。 2 3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目前,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客观需求,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成果。 因此,必须尽快对现有运行机制进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使之成为多层次、多组成部分、多形式、多功能并逐步完善、更加有效、合理、可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成果。 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是农业科技体系、农业科技中介体系和农业产业体系之间建立协调互动的联系,使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需求趋势一致,形成和完善“科研——科技”“成果——技术产品——示范基地”的运行机制,实现社会效益与自身经济效益的统一,使农业的推广科技成果有后劲、有生命力,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支持发展,发挥应有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 4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和应用程度。 因此,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推进基础农业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技术水平和科教意识,改变落后观念,增强农民意识。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1 2 1. 3 参考文献1]文春生,宋红艳,王福菊热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09,29(1) : 7779 2 岳福举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与建议 J 1 农业科技管理, 2 0 1 1, 3 0 (5): 5 5 5 8 [3 1 讨论]史良秀农业研究所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自身因素分析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 0 0 8, 6(1):2 0 5 2 0 7 [4] 宣峰,费广范. 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甘肃农业,2 0 1 1(1):3 6 3 7 [5]杨金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北方园艺,2 0 0 5(3):1 2 1 3 [6 孙金昌,张翠萍,张必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 0 0 6 ( 1 1 ) : 1 7 9 1 8 2 [7]于金田,谢克凡论科技成果立体转化机制[J]管理研究1997, 15(1): 37-41 [8] 辛祥飞, 王济民,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述评[J] J] 农业科技管理, 2 0 1 1, 3 0(3): 7 4 7 6 9]裴翠娟,董志强,贾秀主导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 0 10, 29(5): 8385 [10]刘文超,赵增峰,杨海芬,等.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微观主体因素分析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8) ) : 1 4 8 - 1 5 1 [1 1] 杨晓华农业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途径[J] 中国林业特产 2 0 0 2 (1): 6 5 6 6 [1 2] 张余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 0 0 5

上一篇:武汉攻坚豇豆农药残留管控
下一篇:牢记使命共筑信念 科技扶贫豆子领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