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基层农业科研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为全面

本站原创 2024-01-18 00:29:00

农业科技人才是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地市级农科院是区域农业产业农业创新成果成熟和落地的重要基石。 回顾我国农作物育种历史,地级农科院育成的品种占全国的60%-70%,为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考核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以地市级农科院为例,目前全国地级农科院在职科技人才约3万人,其中近2/3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26.6%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及以上学历。 专业技术职称评价要求日益提高,现行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机制难以解决当前问题。 目前基层农科面临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创新学科带头人孵化不够,职称申报、聘任机制与实际工作脱节。 地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属于基础研究,省级以上农业科学研究所属于应用研究。 两者存在本质区别,导致同一职称的科技人才在申请项目和研究成果积累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以江苏为例,近年来,地级农科院高级职称通过率不足30%。 随着近一两年招聘和引进大量年轻科研人员,地级农科院人才孵化力度与高级职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是农业科研与推广系统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不畅通。 农业科研单位与推广体系职称序列不兼容,导致人才流动不畅,无法高效整合利用资源,无法保证成果及时落地,无法尽快交付农民手中。 ,影响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 “一公里”。

解决上述问题的相关建议如下:

优化地级农科院人才资源配置结构。 进一步聚焦基层一线科研人才,加强创新学科带头人孵化,完善制定适应新形势的基层高级职称评审和招聘标准。 开通高级职称岗位招聘“直通车”和“绿色通道”。 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可以指定特殊职务,不受职务比例限制。 同时,实行分类分级的人才评价机制。

畅通市级农业科研推广系统人才流动机制。 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是互补、交叉融合的系统,都是为当地“三农”服务的。 使农业科研系列与农业推广系统职称兼容互认,拓宽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渠道。

加强地市级农科院复合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进一步加大地市级农业科技人才专项培训、轮岗、学习交流、回国考察力度,提高地市级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新时代农业科学研究所.

上一篇:作科所组织习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交流活动
下一篇:北川举办全国科普日体验农业科技之美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