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参观有机旱作山西省重点实验

本站原创 2024-01-13 17:25:00

创新引领,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

编者注

科技决定山西未来发展,创新引领山西转型升级。 重点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孕育重大原始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 近年来,山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加大支持和建设力度,一批涌现出一批尖端、跨学科、综合性、综合性的国内外人才。 影响力重点实验室为我省基本实现2030年转型和2035年现代化目标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展现山西发展新领域、新动能、新优势,本报与省厅科学技术部联合推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巡展”系列报道。 “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巡展”聚焦全省100多个重点实验室,用生动的文字、精彩的镜头,多角度、近距离记录实验室建设发展成果。 多形式、立体化的叙事是卓有成效的。 创新案例和鲜为人知的创新故事,多渠道、广泛展示我省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系列报告将力争以高层次、深层次、热烈的方式呈现对科技创新的礼赞,为山西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

探索有机旱作农业新路径,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 山西缺雨缺水。 发展必须保护生态、节约用水。 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道路,提高有机旱作农业水平。 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这为山西乃至全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依据。

农业科研项目申报_农业科研项目_农业科技研发项目

近年来,山西全面启动实施有机旱作农业。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山西现代农业开始了新一轮选拔重建。 2018年成立的“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主要围绕山西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以山西特色作物为研究对象,解决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生产“绿色、健康、生态、高效”产品,建立高水平资源协同循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质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重大科技问题。

狠抓科技推广,发展有机旱作农业

从单一的旱耕技术到高品质的现代旱耕综合模式; 从十年九旱的贫瘠之地,到森林茂盛、粮食丰沛的宜居乡村……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技术特色的一大传统。

农业科研项目_农业科研项目申报_农业科技研发项目

为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实验室在山西建设了三个国内一流的“旱棚(避雨)试验场”。榆次东阳基地。 “试验场配备了8台蒸渗仪和1个200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池。”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实验室主任、副校长(院长)王娟玲表示,这些仪器可以分析作物根系的生长状况。 植物蒸发及土壤水温湿度观测、监测,根系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分析,作物需水过程及高效用水控制机制研究,有限水分优化理论研究等; 该试验场具备支撑山西乃至全国黄土高原地区有机研究的能力。 旱作农业的科学研究、试验与开发。

农业科技研发项目_农业科研项目_农业科研项目申报

农业科研项目申报_农业科研项目_农业科技研发项目

近年来,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9项,科研经费总额2.6亿元。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获自然科学奖7项,三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28篇,授权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9项,审定新品种35个。 开发新机械设备和新产品8项(套),转化应用有机旱作一体化技术,提高全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小麦、马铃薯、高粱等作物的提质增效,累计完成示范面积13000余公顷,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5亿元,为我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强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

长城中段旱地农业类型以半干旱、半干旱为主,涉及山西、河北、蒙古、陕西等省120个县。 “该地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提高玉米、马铃薯等主粮作物生产能力的重要种植区,也是小杂粮和杂粮生产的理想基地。绿色农产品。” 王娟玲说,“十年九春旱”是该地区的基本气候,播种难、出苗难、保苗难已成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瓶颈。

农业科技研发项目_农业科研项目申报_农业科研项目

针对春季抗旱播种和保苗的瓶颈问题和技术需求,实验室开展了该地区多种作物抗旱播种技术的协同研究。 “我们率先提出农学与农机同步研究设计、相互考量、深度融合、农学基于农机实现、农机基于农机的研究思路”农艺技术,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回忆起过去的科研经历,王娟玲至今记忆犹新。 实验室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适合山坡地、山地旱地、小地块的中小型、灵活多样的系列化机一体化抗旱播种技术。 特别是研发的“玉米水分检测、播种、抗旱、保苗、艺机一体化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重大农业领先技术。

农业科研项目_农业科技研发项目_农业科研项目申报

去年10月,有关专家在榆次黎芳高标准有机旱作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约13.3公顷的示范田进行了实际收获和产量测试。 据专家组测定,玉米示范田面积约6.7公顷,每667平方米实际产量为1070.74公斤。 与周边农户种植田每667平方米产量950.23公斤相比,每667平方米产量增加12.68%; 高粱示范田面积4公顷,实测每667平方米产量755.05公斤,比周边农户种植地每667平方米400公斤高出47%。 小米示范田面积约2.67公顷,每667平方米实际产量435公斤。 与周边农户种植田每667平方米328公斤相比,每667平方米产量提高了32.6%。 技术应用综合效果显着。

农业科研项目_农业科技研发项目_农业科研项目申报

“以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荣获2019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娟玲介绍,这一成果针对该地区“播种保苗”的薄弱环节,突出了“有机旱作”的因素,“适水适种”实现了多种作物播种、移栽的标准化机械作业。在轻、中、重度干旱不同条件下,进行积水分、探水分、造水分、补水分,实现简单、实用、高效的增产方法,解决生产问题。

培养人才、培养强人,带动乡村振兴、农民富裕

“基地建在农民家门口,让科研离生产更近,更好地服务农业产业和乡村振兴……”6月的清晨,太行山的风还有些凉意。 实验室项目负责人刘恩科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到项目示范基地——阳曲县灵境店乡河村旱作节水实验示范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农科院科研人员到农民田里做实验,真正做到了教农、帮农。多年来,在有机旱作技术示范带动下,全区年均综合收入增幅达1000万元……” 村里的负责人兴奋的说道。

“有机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项目依托全省5大生态区的资源禀赋,整合晋南小麦、水果、晋东南谷物、蔬菜、晋南高效作物晋中郊区、晋北谷物、晋北绿色有机旱地作物。 开发农业模型12套。 通过科技引导和示范,提升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水平,推动现代农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王娟玲告诉记者,该项目鉴定出优良品种50个,培育出优质特色品种7个; 改进(研发)专用机械设备8套; 申请专利45项,制定地方标准2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2项,绿色(有机)认证产品17个; 发表论文90篇,专着4部。 相关技术累计示范推广约12.1万公顷,实现社会经济效益3亿多元。 核心示范区有机物还田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绿色(有机)示范区达到80%以上,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62克平均每公斤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20%以上,节约降水效率(利用率)提高30%以上。

“有机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项目的实施,不仅不断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而且有效促进了队伍和学科建设,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提高了生产水平。全省有机旱作农业。 ,支持现代农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锐意进取,有机旱作农业扎实前行

为助力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为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实验室还主办了“‘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峰会论坛——有机旱作农业分论坛”。 论坛邀请了全国多位顶尖学者、知名教授,分享最新科研动态,探讨有机旱作领域面临的责任、机遇和挑战。

同时,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有机旱作农业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规划,去年,实验室召开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规划“有机旱作农业耐荒抗逆节水增效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启动会。据悉,该项目由实验室牵头,王娟玲为首席科学家,由全国8家优势科教单位和2家优势企业联合承担,该项目的实施对于落实“土地藏粮、科技藏粮”国家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特”“优”农产品有效供给。

回顾我们的来处,我们即将踏上新的征程。 实验室构筑了有机旱作农业的四梁八柱,建立了技术体系,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建‘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谈到未来发展,王娟玲表示,届时实验室将面向区域和国家需求,服务区域和国家战略。 紧跟国际前沿,确保10年、20年不落后; 要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深度融合,依托绿化覆盖、生物育种、生物肥料、抗旱节水、农业机械装备、生态循环等高端试点平台,大力发展、开展研究技术、产品、品种、装备等的开发和发展,有效解决“一公里”、“几公里”的生产问题,有效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主编▍张家彦

编辑▍李志刚

上一篇:小麦科技获各重要突破
下一篇:柑橘良种及配套技术引进与推广项目通过验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