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时光我校尹冬梅教授在国际花生科技大会上
142 2024-01-1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战略部署,重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新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强国创新符合国情的体制机制,切实转变现代农业发展动力。 来科技创新。
一、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进步
中国要强,农业就必须强。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大幅提高,为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亿吨以上,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耕作、收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52%以上,农资装备技术水平显着提高。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全覆盖,科技引领和支撑农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农民收入实现新跨越,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6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72:1; 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显着提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提高到2.2:1。 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分步实现的新阶段。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更加突出。 突出表现在消费结构升级和农产品供给结构性失衡,资源环境约束和粗放式发展方式趋紧,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和农业竞争力弱化,经济增长放缓、发展渠道收窄。农民增收、发展动力转换和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五个方面。 这些问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紧密交织,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立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 深刻洞察农业科技进步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为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主要通过体制改革和惠农政策推动。 现在已经到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阶段。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只有从技术创新出发,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只有紧紧依靠技术创新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才能提升我国农业在全球供应体系中的地位。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 基础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先进制造、智能控制等领域产生的最新技术正在加速向农业渗透,催生颠覆性的农业科技。 对农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推动了生物种业、食品工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突破了一批重大基础理论、方法和核心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了一大批高效、节能等生产配套技术绿色发展,数字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取得积极进展。 科技进步,整体科技水平大幅跃升,呈现领先、并列、跟随的“三族并存”局面,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科技工作还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问题,制约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应用。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和任务。 农业科研院所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大局,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符合国情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创新体系。 一股新的力量。
二、准确把握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道路,必须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制度推进农业的过程。 在“四化并举”发展背景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必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动力机制。
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两大历史性战略任务。 一是顺应国内农业现代化规律和要求,坚持产业发展导向,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 二是应对国际农业竞争和农业科技竞争,在战略必争的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创新一批理论和方法,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大幅减少技术对国外的依赖,建设创新型国家。 把握科技发展大势,应对农业科技国际竞争,未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路是: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农业现代化,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提高质量、效率、竞争力为中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努力构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力生产力,有力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具体来说,“十三五”期间,我国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针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客观现实和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要求,进一步加强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和绿色生产增效模式创新力争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大型动物品种和高端设施园艺作物品种的局面,有力支撑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优质、安全、营养农产品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有效引领农产品提质增效,应对“提质增效”的突出矛盾。需求数量和质量“不平衡”,食品安全隐患较多,供需结构失衡。 三是针对生产成本高、农业污染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绿色、低碳、生态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降低资源利用强度,提高回收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引领和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友好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围绕组织化、规模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加强农业信息化、机械化关键技术创新,探索适合小规模条件的智能化运营、智慧农业、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主要农产品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五是应对全球农业加速转型升级和农业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的外部挑战,前沿技术领域的系统部署基础和原始创新将强化高通量、规模化遗传资源发现与利用、农业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农业新材料技术、农业机器人等创新研究不断取得理论、方法和技术重大突破,有效降低农业技术对外依赖,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为落实上述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当前农业科研院所要以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目标,组织实施一批现代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行动深入开展。 一是“藏粮于地”、“藏粮于科技”的科技行动。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部署建设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加强高效养殖、绿色投入品、智能作业机械等农业技术研发,奠定基础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转型。 二是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行动。 加快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等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覆盖率,确保优质农产品和人民群众“刀尖上的安全”他们的舌头。” 三是绿色生产技术行动。 落实“一控两减三基”部署,集中整合耕地有机质改良、新型智能肥料、纳米农药、节水治污、生态养殖等多项技术应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推动农业绿色效益转型。 四是提升养殖业提质增效的科技行动。 加强大型动物品种繁育、水产动物品种繁育、重大疫情防控等核心技术研发,加快优质牧草资源开发、秸秆饲料开发等技术体系研发水产养殖业健康集约化,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深入持久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 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加快构建符合国情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不断强化农业科研院所的创新主体地位。 农业科研院所是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 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农业科研院所的职能定位。 国家农业科研机构要围绕国家农业基础科学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任务,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 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围绕区域重大农业技术创新,做好中试成熟和产业服务; 地级农业科研单位重点做好区域关键技术试点试验、新品种示范、推广服务以及科技培训和服务转化等工作。 中央、省、地方各级农业科研机构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平台,形成高效的创新体系。
继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决定了各级政府应承担投入的主体责任。 要继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确保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增速不低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速,继续提高占农业科研投入的比重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 着力完善中央与地方激励关系,鼓励和支持地方财政加大对省、地级农科院的投入,提升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优化投资结构,增加科研机构业务支出,提高科研人员报酬水平,确保科技人员安心从事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 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打造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素质高、发展均衡、优势明显的人才队伍。 着力优化人才结构,加强“青年英才计划”实施,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拔尖人才。 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神农学者计划”,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引领创新作用。 注重科研团队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以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为主体的国际知名优秀创新团队。
加快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和全球化。 开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立足“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行全球战略布局。 围绕行业核心技术和战略资源,持续推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和种质资源,同时推动技术、装备、标准、人才和服务向出国; 积极适应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新格局,参与国际重大科技计划,加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增强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创新能力。 同时瞄准农业科技创新前沿,在农业基因图谱等重点领域开展以我为主的国际重大科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