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辉煌五年宣传系列之三十一农业科技

本站原创 2024-01-13 02:01:00

“十三五”以来,农业农村部不断完善合作机制,以联合实验室、海外农业研究中心、合作基地为抓手,推动农业科技人才引进走出去,加强先进技术引进,为我国农业作出贡献。 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积极参与国际涉农规则调整和制定,通过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农业治理秩序。 派出农业专家(师)组赴亚非国家深入田间地头和学校课堂,开展100多项农业技术示范培训,稳定当地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为服务农业作出积极贡献“一带一路”倡议。

一、夯实合作基础,不断完善对外合作机制

“十三五”期间,我国与5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09项农业科技合作和种质资源交换协议,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合作关系,建立了合作社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的关系。 日本与60多个国家建立了双边农业科技对话机制。 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等国际组织的合作进一步加强。 针对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动植物疫病,邀请国际知名专家会诊,探索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 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农业首席科学家会议、亚太经合组织农业技术合作工作组等机制工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多次组织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探讨全球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实现制度化。

二、搭建合作平台,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水平

截至2019年底,已支持建立100多个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对我国22家国际参比实验室(中心)进行认证,分享农业技术经验和成果,推动国内农业自主创新科学技术,有效提升我国与国际优势力量协同创新水平。 我国科研教学单位与CGIAR附属中心共同建立了25个联合实验室(中心)。 其中,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国际水稻研究所联合成立的“水稻品质基因改良”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展了3000份水稻基因测序,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中国水产科学院与国际科研机构合作,在重要水产养殖物种基因组分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首次完成了半滑舌鳎和鲤鱼全基因组序列的精准分析和注释,绘制了首张鲤鱼基因组全局遗传变异图谱。

三、加强技术引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三五”期间,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产品供应,加强技术引进,仅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引进了优良特色粮棉油作物、水果、蔬菜、花卉、特色畜牧水产种质资源和优良品种。 5万余份,极大丰富了我国品种资源库,为农业生产和育种研究提供了多种物质来源。 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引进多项高新技术和装备,使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时间缩短10至15年,节省研发经费30%至50%。

四、重视人才交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依托国家外国专家局引进智力专项工程,引进外国专家370余名来华工作,涉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农业等领域。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遗传育种等。 同时设立特聘专家、客座专家、特聘院士等职务。 国家农科院累计引进外国科学家600余名,7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引进的国外知名专家将国外先进的遥感监测技术国产化,在农业资源大数据高效管理和互操作技术、农作物空间分布测绘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选派骨干人才近900人出国培训、考察。 选派优秀育种人才出国留学。 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新技术的引进,为加快建立国家良种联合研究新机制和分子育种大平台发挥了作用。 的重要推动力。

5、参与规则制定,农业科技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

充分利用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主席平台,牵头制定茶叶、大米等重要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国际标准11项,实现我国农药残留国际标准的突破促进茶叶等重要农产品出口贸易。 积极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发挥畜禽遗传资源大国优势,参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领域相关国际规则制定。 主持并参与制定泡菜、发酵肉制品、蜂王浆等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 推动农机标准互通和检测结果互认,积极主导亚太地区农机检测标准制定,已完成手扶拖拉机、喷雾喷粉机、插秧机三项检测标准规则制定。

六、加强技术援助,不断优化国际农业合作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根据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向埃塞俄比亚等37个国家派遣了78个农业专家组773人次。 其中,农业农村部向亚非13个国家派出33个农业专家(师)团,开展100多项农业技术示范培训,培训学员4万多人,推动建立近150个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农业企业和科研单位。 与受援国建立合作关系,赢得各方好评。 通过实施埃塞农业职业教育项目,历时18年,帮助埃塞建立了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为促进提升,我国在24个亚非国家建立了25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重点展示中国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将中国农艺与当地实际有机结合,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捐赠5000万美元继续实施中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二期),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60多个项目开展300多项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亚洲、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站点。 农业实用技术近500项,引进试验作物品种300多个。 约100万农民从中受益。 他们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欢迎,并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多次公开称赞中国是全球农业南南合作的“引领者”。 2017年5月,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致信习近平主席,高度评价中乌农业南南合作项目。

尽管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与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以全球视野谋划配置资源、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深层次困难。 一是顶层设计有待加强。 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缺乏国家统筹的纲领性文件,整体系统规划有待加强。 进一步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单位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沟通洽谈、资源配置、对外联络等协作工作机制,增强工作合力。 二是政策体系仍需完善。 因公出国学术交流审批程序有待进一步优化,审批权限有待进一步放开。 联合研究项目、共建平台、共建基地经费分配困难,导致很多合作难以有效开展。 科研物资跨境流动困难,部分科研仪器设备和种质资源进出境管控严格,审批流程繁琐、周期长、不确定性多。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合作不足。 一些联合实验室和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联合实验室建设正处于起草完成工作方案阶段,一些科研和研发中心正处于前期研究开发阶段需要加快建设和开展科学研究。

下一步,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将立足国内产业需求,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创新,增强整合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全面提升全球化水平和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深度参与全球农业科技合作。 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参与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农业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合作研究。 二是积极推动农业科技走出去。 加强海外联合实验室等合作平台职能落实,聚焦中外优势互补、技术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的领域,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建设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出海”的合作模式。 推动我国优势农业技术和产品在境外创新研发、示范推广,整合多渠道资源,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三是加强优秀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内部培养。 吸引和聘请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海外知名专家来华工作或担任顾问,选拔一批有潜力的中青年科研人才到国外一流农业科学研究进行培养和学习机构和国际组织。 加强农业国际组织人才选拔、培养和推荐,加快驻外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和磋商谈判能力,继续派出更多农业外交官。

(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

上一篇:习在茂名市考察调研
下一篇:农业项目有哪些 如何立项农业项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