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近十年十大标志性农业科技

本站原创 2024-01-13 02:19:00

光明日报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杨舒从28日召开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十年发展报告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以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为己任,聚焦走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响应国家重大需求,投身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科技成果。

会上,揭晓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近十年来十大标志性科技成果。 它们是:作物组学和遗传学领域的众多突破性新发现,挑战传统的科学认识;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日趋完善,“虫口”抢粮保丰收; 耕地保护、地力改良技术迭代升级,保障粮食生产“命脉”; 引进农业绿色技术和产品,留住老百姓的“金银”;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成功,“人防动物”体系领先世界; 口粮新品种品质品质提升,装满中国人民的“粮袋”; 高油菜籽、优质蔬菜等助力三产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国产产品突破 家禽品种陆续获批,“中国家禽”登上中国人餐桌; 专业化规模化畜牧品种自主培育,“卡脖子”时代一去不复返; 农产品检测“驶入高速公路”,老百姓看得清楚、吃得放心。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鹤鹤表示,十年来,中国农科院全力支持实施“囤粮地里”、“囤粮”战略粮食科技”取得历史性突破。 在高产优质口粮技术研究方面,水稻育种质量显着提高。 “华浙优261”大大提高了超级米口感品质的改善率。 “中嘉早17号”年施用面积居南方稻区之首。 第一个。 小麦育种突破了高产优质兼容性瓶颈。 优质强筋小麦“中麦895”推广面积超过5100万亩。 其灌浆率和耐热性均居黄淮麦区主栽品种之首。 “中麦578”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841.5公斤,面包品质达到进口优质小麦水平。 玉米密植技术连续刷新高产纪录,最高亩产1663.25公斤。 大豆品种“中黄13”已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位居全国推广面积第一。

在耕地质量保护和利用管控能力方面,中国农科院支持东北黑土、北方旱地、水田等“七大地”质量保护和土壤肥力提升能力南部分为南方旱地、盐碱地、设施农田和储备农田。 显着改善。 整合典型红壤农田酸化综合防治技术,在六省进行规模示范,实现粮食增产12%以上; 打造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提高地力技术体系,示范区水稻亩产增产100公斤以上; 建立粮食主产区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关键技术,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2%以上,产量提高5%以上。 全球高精度数字土壤监测系统全面建成,实现农田利用“天上看、网上查、地面管理”,为高标准农田利用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光明日报》(2022年9月29日08版)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西联邦共和国关于深化全面
下一篇: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成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