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已突破50万份
135 2024-01-12
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度督查工作安排,为做好市政府农村产业振兴发展报告听证审议工作准备,7月上旬、中旬,我委先后组织召开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委员会部分委员、市人大代表赴栖霞区、六合区调研农村产业振兴发展情况。 同时委托江宁市农委和溧水区人大常委会进行联合调研。 9月9日至10日,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委员会到高淳区进行调研。 10月12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李世贵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及市有关负责同志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到浦口区开展专项检查,对乡村产业振兴情况进行现场检查。 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农业农村局、发改委、财政局、商务局、规划资源局、文化和旅游局、浦口区政府等六部门情况汇报,沟通情况与村(社区)负责同志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基层人大负责人和代表进行座谈交流,李世贵副主任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发展
一是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要坚持把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夯实稳产保供增收的产业基础。 全年粮食生产计划203万亩、19.6亿公斤已全面细化落实。 全市夏粮种植面积67.5万亩,实现丰收。 秋粮种植面积140万亩,实现了农作物应收尽收。 全年粮食产量预计达到20.7亿。 斤。 生猪生产加快恢复。 全市12个新改扩建万头生猪养殖场已全部投入运营。 目前当地生猪存栏16.1万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加。 全年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上半年产量128万吨。 水产养殖面积52.1万亩,水产品产量8.4万吨。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高标准农田占81%,设施农业占22.5%,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三。 全市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308个、有机食品认证12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0个。 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有序推进。 梳理出优质稻米、多功能油菜籽、绿色蔬菜、现代茶叶、城市花卉、精品蟹虾、特色鱼类、南京鸭等8个重点特色农业产业。 围绕这八个产业链,做精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六大产业”。 拥有南京盐水鸭、固城湖蟹、横溪西瓜等10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打造了“十里秦淮”、“茉莉花六合”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 已形成江宁休闲农业、六合果蔬、高淳水产、丽水“五果(梅)”、浦口苗木等区域特色产业。 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全市纳入国家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有9582个,经营总面积113万亩; 发展专业合作社4226个; 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涉农上市企业7家。 今年上半年,八个主导农业产业链三产融合总产值达到134.38亿元,同比增长9.4%。
三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综合发展系列种植、养殖等农业第一产业,夯实农业产业链发展基础; 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农产品中央厨房、净菜配送、生鲜快捷配送、网络订购、社区团购等农产品流通新产业。 通过“都市农业+”模式,将产业链主导产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农业与文化、创意、体育、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融合发展。鼓励。 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北斗导航等智慧农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全产业链重要环节的应用。 2020年,农村电商销售额83.4亿元,同比增长33%,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今年1-9月,农村电商销售额突破65亿元,同比增长27%以上。 开发“南京乡村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乡村民宿在线预订、宣传推广、监测统计。 目前,线上乡村民宿已达230家,床位6729张。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2500.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超过100亿元。 连续举办16年的“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享誉全国。
四是农村创业创新活力有效激发。 以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管理体系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多渠道集聚农业科技人才为目标,支撑8个产业技术体系,吸纳一批涵盖育种、种植、加工、营销、智慧农业。 国内外旅游、休闲旅游等领域知名专家加盟,与本土专家组成专业团队。 南京高起点规划建设国家农业高新区和国家农业创新园区,共创建4个国家级农业园区、41个市级以上农业园区。 聚焦56项“新”度高、可推广、可复制的农业农村三产融合新技术、新装备、新品种、新模式,以及18项亟待攻关的技术清单进一步发挥创新驱动示范引领作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 在全省率先开展地方种质资源普查征集行动,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基地(田、苗圃)23个,1181个南京特色品种纳入国家农作物资源数据库。
五是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不断强化。 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强化农村产业发展要素支撑。 积极探索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土地保障措施和路径,完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库建设,实行动态管理。 截至目前,共核准项目29个,用地约300亩。 2019年以来,组织实施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1789个,盘活建设用地3091公顷,新增耕地2823公顷。 每年预留不少于5%的额度,保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2020年已安排84块土地规划604亩,2021年储备535亩。“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投资累计945亿元,年均增幅约20%。 今年投资达到285亿元,其中约20%直接用于农村产业发展。 政银合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性贷款产品“金陵惠农贷”以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作为增信方式,每年设立1500万元至2000万元贷款贴息基金,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 在发展过程中,以更低成本、更便捷的方式筹集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进一步解决贷款难、贵的问题。 截至目前,累计发放贷款61亿元,惠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928户。
二、主要问题
从调查和基层反馈情况看,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产业繁荣目标与基层和农民期望仍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产业创新驱动能力有待提升。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融合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 农业企业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产业融合水平有待提高,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够。 二是农机装备现代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和高端装备供需矛盾依然存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不够成熟,满足田间托管、统一防控、烘干仓储、冷链保鲜等市场化、专业化服务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平台载体建设有待加强。 农业园区缺乏大型高水平项目引领,产业聚集和集聚能力还不足,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园区整体效益有待提高。
(二)农村产业特色体系有待加强。 如何结合全市农村资源禀赋,走特色发展道路,在错位竞争中形成品牌效应还不够。 产业经营方式较为粗放,特色品牌化、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区域间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 一些地方农村主导产业定位不够明确,独特资源挖掘不够深入,工业产品比较雷同,个体特色不够鲜明。 尤其是休闲观光农业同质化现象更加突出。 二是特色品牌效益还不够。 农产品生产仍以“大宗商品”居多,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和市场影响力还不够。 三是产业链延伸不足。 从产地到餐桌的产业链不够健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有待提高,产品精深加工以及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有待提高。 基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保障和流通效率。
(三)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人才、土地、资金等对乡村产业发展影响较大。 首先,农村人才相对匮乏。 留不住本土人才的问题依然存在。 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创业。 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高素质年轻人比例较低。 农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地方实用技能人才仍然短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引进各类人才服务农村产业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二是农村产业发展用地仍存在困难。 一些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表示,他们对政策不了解,也没有及时利用政策申请产业发展用地。 虽然政策对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指标给予优惠保障,并明确预留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但一些优质农业投资项目因空间指标的限制而难以落地或审批。 三是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涉农资金整合自主权相对较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业保险覆盖面不够广。
(四)工业富民效应有待增强。 农业产业不仅要面临自然环境变化的风险,还要面临市场供需的波动,农业产业收入仍不稳定。 比如畜禽养殖受动物疫病、环保等因素影响较大; 蔬菜、水果、花木等农产品市场行情不稳定,有时产量高但收成不好。 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还存在不少困难。 。 一是利益联动机制不够健全。 龙头企业支农作用还不够明显。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水平不够高,与农民联系不够密切,带动能力不够强。 二是村集体增收能力有待提高。 一些村集体农村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够强,收入来源还不稳定。 有的依靠各种财政补贴,难以有效发挥农民增收的作用。 三是行业可持续发展仍困难。 多年来,各项政策重点支持经济薄弱地区产业发展,产业扶贫成效显着。 但在实现全面脱贫后,如果支持力度减弱,扶贫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建议
(一)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创新动力。 我们将继续为科技兴农、强农不懈努力。 一是不断增强农村创业活力。 加快农村集体与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合作,加强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工商资本、经营主体、海归人员到农村施展才华,带动农业转型。创新。 二是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重点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运行条件“机械化”水平,开展设施农业“机器换人”,提高绿色环保农机装备示范应用水平,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化、高效化。废物利用和生态生产方法。 三是农业平台水平不断提升。 不断提升区域合作产业平台实力。 推动南京国家农业高新区和国家农业创新园协调联动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链完整、产品附加值高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集群。 四是产业融合水平不断提高。 继续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集群,助力南京农村产业实现“骨干企业巍然屹立、产业链项目铺天盖地、新时代农民兴旺”。快乐的。”
(二)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要在稳生产保供应的基础上,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合我市农村资源禀赋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做好“绣”,形成品牌效应。 加快建设适应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的乡村产业体系。 首先,都市农业必须具有“现代风格”。 继续加强“米袋子”“菜篮子”供应体系建设,稳定生猪生产恢复势头,提高绿色优质安全蔬菜供应能力,打造一批优质稻、绿色蔬菜、精品园艺、健康畜禽、特色水产品基地,增强“宁”牌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二是特色农产品要有“信誉”。 继续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水平,推出一批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打造“南京”三是乡村旅游产业要有“金陵风味”。充分挖掘地方产业的产品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聚焦特色田园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一批新乡村旅游群体,让“诗与远方”在南京成为一幅触手可及的画卷。推动农产品批发零售、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升级,加强与电商平台深度合作,构建全覆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覆盖面广、区域一体化、配套齐全、信息共享,让南京农村服务业“线上有影响力、线下有口碑”。
(三)完善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继续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积极探索新路径; 我们还需要在加强土地保障、加大资金投入、推动业务升级、开展品牌推广等方面继续加强部门协调、提供基层支持。 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帮扶“三农”。 一是凝聚各方力量。 坚持规划引领,加强系统思维和资源整合,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培育高素质农民,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引进各类人才服务农村产业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产业发展纳入城市乡村实施 振兴郊区战略街镇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广乡村产业发展新鲜经验、典型模式和创新成果。 二是强化土地保障。 有序开展农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闲置村田、废弃厂矿地、废弃改道用地、农业生产村建用地和“四荒”综合治理,盘活农村建设用地。 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创新创业,拓展农村工业用地空间。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市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科技创新资金等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 统筹使用各级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加强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和支持,对促进当地区域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扩大“金陵惠农贷”覆盖面和贷款规模。 推动农业保险产品拓展和提高标价,强化保险增信功能应用。
(四)拓宽农村产业增收渠道,实现富民增收。 要把富民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目标,用产业的繁荣来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强化利益联动功能。 明确政策导向,将农户数量和表现作为审批受理相关财政扶持资金和项目的重要参考,不断完善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系机制。 二是强化基层造血功能。 巩固脱贫成果,深化“万企联万村,共同走振兴之路”行动,鼓励村集体盘活资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增加村集体经营收入,以村力带动人民富裕。 三是强化典型示范功能。 协调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加强农业富民示范工程培育,鼓励各类人才参与乡村产业发展,选拔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产业示范人才和标兵。以典型带动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