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普活动策划三定机制创新与实践.docx

本站原创 2024-01-11 16:58:00

农业科普活动策划“三定机制”的创新与实践由需求决定),并结合活动成效提出相关建议。 [Key]农业科普活动规划机制[]G311[]A[]1001-9596(2021)10-0055-05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科普工作的重任与技术创新,这是充分实现科学价值的政府两翼之一,也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有效力量。 有效的科普可以还原科学的本来面目,让科学知识渗透全社会,让科学精神融入人们的生活。 近年来,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科普经费持续增长。 2019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共筹集185.52亿元[1],科技馆、科技馆1477家。 94.79万人拥有科普场地,75.09%的科普经费用于开展科普活动和建设科普场地。 同时,融合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科普活动和场所,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随着科普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科普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科普知识,转变为科普与教育的交叉融合。 科普研究和体验式科普活动成为新热点。

2020年,在限行条件下,全国有超过1.1人参与了全国科技周线下科普活动。 与日益旺盛的科普需求相比,当前科普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呈现出科普大风大浪的趋势。 此外,科普活动策划理念相对落后,活动覆盖面小,活动效果不明显。 科普活动质量低下、效率低下已成为阻碍科普教育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因此,创新科普活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业科普现状及存在问题 《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科普工作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科普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主体多”的科普格局[2]。各级科协作为科普工作的主力军,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科普工作机制,搭建各类科普工作平台,着力打造全国科普日等系列品牌活动,在实施科普工作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科研院所、学校、科协所属协会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市场力量大众传媒、研究机构、企业等广泛参与,开发出一批特色科普产品。社会多元化参与,使整个行业呈现出市场与公益并存的特点。《科技普及法》明确规定“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科普项目,社会力量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科普项目。”科普发展新机制[3]。

目前,市场上聚集了一批社会化、市场化的机构,如科普旅游机构、自然科普教育机构、农业园区升级改造科普教育基地等,为科普注入了新的活力。 popularization.docin.com,整个行业都在蓬勃发展。 ,百花盛开之情。 但总体来看,用人单位以小微民间组织为主,专职人员不足5人,市场盈利能力低,相关行业机构和人才竞争激烈。 目前,我国科普产业产值约1000亿元,商业利益的驱动也给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并存在诸多问题[4]。 与社区科普和校园科普课程相比,农业科普具有典型的主题特征,受季节性、周期性甚至场地影响较大;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内容,丰富了粮油果蔬、花卉、茶叶、畜禽水产品、蔬菜等农产品[5],以及农业育种、农业生态环境等特色资源,赋予农业科学丰富的内涵。 但是,由于农业科普从业者缺乏科学的课程开发理念,农业科普活动中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农业科普活动同质化严重,形式化现象突出,科普活动不规范。缺乏沉浸式体验的活动。 农业科普活动一般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产品展示馆、农博园或博物馆等载体[6],为受众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了解农业的科普活动。增加农业知识。 但是,由于教育理念的缺失,同质化问题十分明显。 例如,许多农业园区提供磨豆浆和采摘农作物的体验。 大多只提供简单知识的科普讲解,知识传播效果差。

在执行过程中,很多活动主办方过于注重拍照、办证、写新闻的过程,而忽视了活动执行和互动反馈的效果,本末倒置,让观众的体验感薄弱. 二是活动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不同主题的个性化需求,严重影响了公众参与科普的积极性[7]。 以青少年科普为例,低龄段的孩子需要通过“玩”来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而中年段的青少年则更注重观察、实践探索,注重让学生“玩”起来。通过“做”获得多样化的教育体验。 高年级青少年需要注重科学探究、实验创新,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目前,农业科普活动和产品往往不分年龄段,不注重需求对接。 以最常见的科普讲座为例,内容往往缺乏更新,更谈不上探索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多样化传播方式。 三是活动不系统,无法展现农业之美和生命之奥妙,难以培养科学思维。 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随机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农作物的生命历程涉及结构力学、生态学、生物学等各种交叉知识。 课程开发的特点,虽然内容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课程的丰富性,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活动往往更多的是临时性的,如稻熟时割稻、采摘等。果实成熟时结出果实。 让学生在农业劳动实践中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增长农业知识,培养科学思维。

二、江苏省农业学会科普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农业学会认真履行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服务的职能。 5年来,共举办科普活动300余场。 江苏省农学会在大量科普活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以时节定主题、以对象定形式、以需求定内容”的科普活动策划机制。 通过策划沉浸式、参与式科普活动,有效提高科普覆盖面,科普传播效果显着提升。 (一)按时定主题,打造因时因地制宜的科普活动 “按时定主题”是指根据四季不同农作物的变化,策划一系列有主题的科普活动。季节和同一作物不同生命周期的特点。 如“寻芳”系列科普活动,开发了以梅花、桃花、荷花、豌豆花、羽扇豆花等不同季节的特色农作物为主题的系列产品,体验四时变化在花田里。 同时,结合清明青团、冬至包饺子等二十四节气,开展“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文化”系列科普,体验春长、夏长、秋长传统食品的收获和冬季储存。 这种主题随季节变化,整体活动形式变化不大,便于制定全年的科普计划。 农作物的生长蕴含着大量的生命科学知识。 以“水稻生命”为例,它需要经历苗期、分蘖期、穗发育期、开花结果期,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病虫害。 江苏省农业学会根据不同节点,开发了《水稻发芽试验》、《插秧笔记》、《水稻生态调查》、《揭开水稻高产之谜》、《水稻高产之谜》等不同主题的.docin.com在收获季节》、《秸秆造纸技术》等。 科普活动既有高度参与的插秧收稻体验、严谨的千粒重和水稻发芽实验、创意草编纸DIY,也有亲近自然的农田生态调查。

根据农时节气的普及和活动形式,观众不仅学习了相关知识,树立了科学规律意识,更潜移默化地将传统农耕文化和乡村文明深入人心。观众,激发文化自信。 (二)针对形式,打造因人而异的精准科普活动。 针对形式就是挖掘不同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兴趣点、人数等,深入挖掘受众的活动需求。 一种满足观众的科普形式。 本课程以“菜园”系列课程为例,围绕园林常见问题(土壤、虫害、物候收获等),开发校园版格子菜园和亲子家庭版一米的菜园。 这两个版本有不同的形式和侧重点。 校园版的主要使用场景是每周固定的科学探究课,全年级同时授课,活动时间一般为2小时。 根据人数多、时间长的特点,优化授课流程,分为视频介绍、互动游戏、知识讲解、练习、观摩记录、提问互动等模块。 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观察和巩固所学内容,根据课程内容编写了《学生手册》,记录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实验过程。 同时,开发了“蔬菜大冒险”、“昆虫踪迹”等多人互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并根据课程内容开发配套展品,如雨水收集器、水生豆芽等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子家庭一米菜园充分利用楼前废弃土地空间,利用菜园的规划建设、种植养护、定期改良等方式设计模块化课程。

为满足亲子家庭深度参与耕作的需求,我们将菜园劳动实践的每一步学习与科普知识相结合,结合园林美化需求开发了一系列手工实践经验和实践中产生的废弃物,开发了《土壤与种子》《我的花园我做主》《植物与生命》《农业科技》《物候与农业》《收获》等六大专题模块。在用废瓶子搭建自动洒水装置和美化园林的实践中,结合.docin.com上的简短讲座,可以感受到每一次劳动的目的、意义和知识。“以物定形”准确匹配(3)以需求定内容,打造以用户为导向的产品型科普活动以需求定内容是指以用户为导向,结合现有农业资源进行精准内容推荐和活动策划定制。 这个过程需要系统化的需求评估,从而发现用户真正的需求。 每年寒暑假举办的雏鹰假期团队活动,是中小学生重要的课外探索活动。 主题要求比较明确,家长在选择时也比较有目的性,但往往活动内容只是围绕着标题的某个重点。 以某年环保主题的雏鹰节假日活动为例。 垃圾分类作为一项重要活动充斥着市场。 然而,通过深入的系统评估,团队发现除了了解垃圾分类,团队还需要科学探索不同垃圾的生命周期。

社会根据学生需求,增加了垃圾回收利用论文查询指导,帮助孩子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和论文写作格式,帮助他们进行深入的课外研究。 量身定制的雏鹰假期团队活动,真正了解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让青少年真正参与到活动中[8],为孩子们提供展现个性能力和特色的舞台. 针对家长在绘画技能和动手能力方面的综合需求,学会与相关专业的科学家团队定制了“展翅飞翔”、“守护蝴蝶”、 “少儿手绘科普”,既提高了观众的手绘能力、动手能力,又学到了科学知识,一举多得。 为满足南京某小学系统提升学生农学素养和了解农业科研过程的需求,社会定制了“农科小镇小农艺师”主题夏令营,从认识土壤、播种到种植从农耕文化到“走进基因世界”,研学营既有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的普及,也有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递。 针对性强、知识密度高、学做一体的课程,让农科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种子。 发芽。 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普产品,满足受众深层次的科普期望,解决科普活动质量不均衡、内容不足、信息不对称等现状,进一步提高科普传播效率。 .docin.com 三、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学习条件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农业科普是一项普惠性的社会服务,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支持方式。

一是加强对学校等单位的支持。 教育部门可牵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校园农场建设与维护、农业课程开发等项目。 二是加大对农业园区等农业科普重要场所的支持力度。 遴选一批有代表性的农场,加强推广宣传,加大课程开发和师资培训支持力度。 通过提升园区科普活动质量,帮助农业园区完善自身造血机制,促进科普活动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大农业科普信息平台建设投入,建立农业科普信息服务公益平台。 整合平台整合基地、农业科普师资、基础课程等数据信息内容,整合赛事发布、赛事推广、课程评价等需求端口,打造一体化农业科普服务平台。 该平台的建设可以将社会课程、农业基地场地与学校的教育需求、市场的消费需求相匹配,促进农业科普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结合农业特点,完善农业科普课程开发与评价体系。 农作物的生长和季节性赋予了农业科普丰富的内容。 面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普活动,农业科协等专业机构可以根据活动经验,建立一套符合农业特点的科普课程开发方法,开发特色基础课程。涵盖农作物、果蔬、植保、生态等模块。 . 各类需求科目可通过“订单式”自助,自拼成符合基地特点的农业科普课程。 同时,活动课后评价的相关信息可进一步提供给农研所相关科普研究团队,根据目标人群、科学内容、体量、实践操作、安全规范等进行规范研究、实施方法,以及课程的课后评价。 并形成标准。

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对未来农业科普实践的指导,进而完善和提升农业科普活动的效果,形成良性循环。 (三)营造倡导农业科普的良好社会氛围。 多辛网农业科普活动是一项专业的社会服务,师资水平是活动成效的基本保障。 一方面,可以鼓励大学生和研究生,通过多种形式和社团,参与农业科普等实践活动,培养前期从业人员的科普意识,增强科普积极性。 及时推动江苏省高校探索设立农学教育相关专业,依托正规教育和科研体系培养科普相关产业人才,储备高层次科普人才。 另一方面,针对农业科研人员,建立考核体系,优化职称评定内容,开辟科普人才晋升渠道,鼓励科研人员从事农业科普工作。 同时,加强对涉农单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志愿者的针对性讲解技能、活动策划等教育能力培训,推动农业科普队伍规范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1]刘寅. 2019年我国科普经费超过185亿元,在线参与模式成为亮点[EB/OL]. (2020-12-2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86977306466411695&wfr=spider&for=pc. [2]蒋壮德. 科学家应承担科普的社会责任[J]. 西部大开发,2016(9):82-83。 [3] 陈晓燕. 浅谈公益科普与商业科普产业的同步发展[J]. 科技情报,2011(3):158、167. [4]赵东平,赵立新,周丽娟. 加强科普产业发展研究促进科普工作社会化[J]. 社会,2019(3):57-60。 [5] 张立书. 梅州市农业科普产业存在的问题与路径选择[D]. 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6. [6]季宪民. 中国休闲农业现状与趋势[J].中国农业科学通报,2007(12):456-460.docin.com[7]孙梦迪. 信息技术背景下科普传播体系建设研究(1994-2016)[D]. 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8]邱志轩. 少先队雏鹰假期团队活动的德育价值研究——以南京市N小学为例[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8.

上一篇:中医农业学术研讨会在苏举行
下一篇:文明实践 科学普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