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烟草有害生物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93 2024-01-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现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制定我市科技支撑调研帮扶情况报告。
1、工作基础
“十三五”以来,安康市坚持用科技助力“三农”统筹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科技人才队伍,着力推进农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科学研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初步构建创新创业全链条服务体系,成为支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强大引擎。
一是加强农业领域科研,助力行业提质增效。 立足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启动实施产业创新工程。 围绕富硒食品、畜牧业、茶叶、绞股蓝、生态渔业等10大产业,“魔芋低聚糖减肥饮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和“秦巴富硒富硒产品”组织实施了“山”活动。 “北虫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富硒速溶茶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等19项重点研发计划,落实项目补助资金330万元,集中攻克一大批关键技术制约了我市主导产业的发展。 为推动全市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引领作用。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聚焦科技引领项目。 抓住省科技厅推出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专项绿色通道的契机,围绕制约领先发展的共性特点和关键技术开展项目申报和研发。深度贫困县产业。 2018年至2020年,共获省科技厅立项54项,扶持资金1205万元; 通过一大批科研项目的实施,我市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突破,技术链逐步完善,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攀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加速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科技扶贫机制正在形成。 主导产业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优质解决方案。 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我们坚持把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 持续推动产业高水平集群化发展,创建省级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28个。 。 其中,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重点实验室2个,陕西省富硒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4个、省级创新试验示范站4个,省级以上明星创新天地12个。 各类创新平台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加快科技资源向基层倾斜、向一线集中,成为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四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十三五”期间,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农村科技人才队伍的作用。发挥科技人员在创新驱动县域经济中的人才支撑作用。 将实施“三区”人才支撑计划与企业培育、产业创新等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科技兴农。 截至目前,共选派派出“三区”科技人才750余名。 科技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日益丰富。 同时,继续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以加快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为加快成果转化、服务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抓手。 为特色产业和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拔了900多名科技特派员。 通过引导各类科技人才深入基层提供科技服务,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巩固扩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成果。 有效连接人才、技术、成果、项目等。
五是加强院、校、企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围绕安康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技术需求,积极推动“陕西高校与安康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10多所高校受邀来安徽对茶叶等农业企业进行深度访谈、魔芋、绞股蓝等开展学校、企业、院所之间的技术合作项目需求。 对接后,完成项目签约14个,合同总金额1729万元。 立足全市富硒食品产业发展,组织茶产业企业与云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展富硒茶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业规划和宣传营销策划。 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支持建立富硒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实验室。 云南农业大学与安康学院联合成立富硒茶产业研究院,推动市场主体与中国的合作。 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深入合作,有效促进了我市富硒产业的发展。
六是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增强农产品市场综合竞争力。 大力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不断深化与科技型企业的部门联盟机制,积极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的梯度培育链条(独角兽企业)”。 围绕科技型企业成长,确定50个部门对重点科技型企业进行一对一帮扶,从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同时,该市将重点扶持10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4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200家科技小微企业。 将宝联科技企业工作纳入全市部门综合考核。 目前,企业创新工程250家企业中,涉农企业超过180家; 培育入库涉农科技中小企业90余家;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64家,其中涉农高新技术企业14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着提升。
2. 问题
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农业农村”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和农民”。 我们的城市在对比基准和表格时还存在很多不足和不足。 一是科技人才短缺。 科技人才总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和行业分布不均,一线人才严重短缺,农产品加工等科技人才短缺领域特别是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二是创新主体少。 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少,科研基础薄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总体水平较低。科技服务水平不高。 三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全市农业农村科技供给水平还较低。 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还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能力。 四是科技投入不足。 全市对科技的财政支持有限,尚未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融资体系,导致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激励和推动力度不够,创新成果甚少。
三、建议
一是积极培育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 依托全市企业创新工程实施,积极培育涉农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传统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改造现有科技成果和技术成果。科技成果,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 改造扩建传统生产线,建立研发平台。 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加大在现代服务业、三产融合、粮食安全、生物农药、动物疫苗等领域的研发投入。
二是加强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农业科技园、星创天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实验示范站等创新创业平台,为基层科技人员、高校提供全产业链科技服务和技术学生村官、海归创业青年、高素质农民。 为农村居民创新创业、就业提供引导和支持。 加快培育一批当地本土人才和高素质农民,鼓励和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新产品。
三是继续深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立足全市聚焦乡村振兴,继续落实科技特派员对接帮扶机制,实现科技特派员、示范村、乡村经营主体无缝对接,培养一批懂农、懂科普的人才懂技术、懂市场、爱“三农”的科技特派员工作团队。实施“三区”人才支撑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行动,把国家“三区人才”科技计划作为解决我市人力资源短缺、研发水平低、技术领域窄的重要途径,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引进、示范和推广,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技术指导和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加快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
四是加快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鼓励龙头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搭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高校、企业事业单位、金融和科技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秦化建设创原创全新驱动平台。 支持县区建立创新试验示范站、众创空间、明星创新天地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在乡镇设立科技服务站(点),构建全区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覆盖范围。 充分发挥市县科技资源协调中心的支撑作用,逐步建立县科技创新服务公共平台体系。
五是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充分发挥安康市循环产业发展基金和安康贫困地区(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的撬动作用,引导各类资金注入循环农业发展项目。 积极争取省科技项目资金,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相关产业发展。 重点建立一批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农业科学研究,促进科技资源合理配置,激发创新动能,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着力强化科技创新供给。
六是着力推进科技示范镇和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建设。 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开展试点,加强乡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建立研发、试验、乡镇示范等创新分支。 围绕乡镇主导产业发展,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加人民收入、增强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