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作物学科博士后学术论坛

本站原创 2024-01-11 13:14:00

特邀嘉宾

巫永睿

吴永瑞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200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工作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工作,挂职于浙江省湖州市科技局,任副局长。 2007年至2013年在罗格斯大学Waxman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3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中心)担任研究员、项目负责人、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玉米胚乳发育和遗传改良研究,在玉米蛋白质量控制领域和遗传改良分子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系统的研究成果。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Plant Cell等杂志上发表文章50余篇。 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18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之一。 201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凌宏清

凌洪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外引进优秀人才“百人计划”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7年3月至1982年1月就读于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农科系学习,1982年2月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5年10月至1988年7月在德国克里斯蒂安-基尔阿尔布雷希茨大学农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1989年1月至1993年1月在德国基尔Christian-Albrechts大学理学院攻读理学博士学位,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3年2月至1998年4月在德国植物遗传与栽培作物研究所(IPK-Gadtersleben)学习。 )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8年5月至2001年6月在瑞士苏黎世大学植物生物学研究所工作。 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优秀人才。 2001年7月回国,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4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7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06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10月至2017年6月任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1年被科技部任命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作物养分高效利用的信号转导与分子调控网络”项目首席科学家。 主要研究兴趣为小麦作物分子遗传学和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 在小麦作物分子遗传学研究方面,该组织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草图和详细图谱的绘制。 研究成果分别于2013年和2018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其中,小麦A基因组草图研究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方面,以番茄和拟南芥为研究对象,20多个关键基因克隆了参与磷、铁吸收代谢的分子,系统研究了铁吸收调控的分子机制,揭示了植物高效吸收铁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例如 Nature、PNAS、Cell Res 和 Mol Plant。

孔凡江

孔繁江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6年获得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部农学博士学位。 2006年至2008年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2008年至2010年日本北海道大学特别研究员。 2010年至2017年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研究方向为大豆分子遗传学与分子育种。 主要从事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发现和调控网络以及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研究。 克隆了一系列控制大豆适应性和产量性状的重要基因,阐明了大豆开花光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证明了光周期适应性基因在驯化和诱变过程中的选择规律,提高了大豆适应性和产量。 重要机制。 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Current Biology、Molecular Plant、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培育大豆新品种1个。 担任《分子育种》、《植物基因组》、《植物科学前沿》、《遗传》和《植物学报》等学术期刊的编委。 兼任中国植物学会细胞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会开花、成熟与衰老专业委员会委员。

陈学伟

陈学伟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水稻重大抗病研究所所长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机理与应用研究室。

陈学伟教授主要从事水稻重大病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运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病理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研究控制水稻害虫抗性和其他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的分子克隆和分子机制,培育高抗性基因。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提供理论和应用依据。 将抗病理论研究应用到水稻抗病育种实践中,培育出一批抗病骨干杂交水稻亲本和抗病杂交水稻新品种,其中国家审定品种7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000万英亩。 这些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水稻等农作物的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策略、新技术,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社会经济效益。 他们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Cell、Science、PNAS、PLoS Biology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

青年学者报告

钦鹏

秦鹏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秦鹏,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 2012年获得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师从四川农业大学李世贵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Sheila McCormick教授。 现主要从事高温影响水稻生殖发育的分子机制、优良等位基因挖掘及育种应用以及水稻资源评价、创新与遗传改良等研究。 在Cell、Sci发表论文29篇。 副词。 和其他期刊; 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育成国家、省审定品种10余个。

报告标题:水稻基因组“隐藏”变异的发现与应用

杨宁

杨宁

华中农业大学

2008年至2016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完成本科、硕士、博士学习,2017年至2021年在华中农业大学作物科学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一直从事玉米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我对玉米基因组的结构变异和功能感兴趣。 、群体基因组和进化基因组等领域。 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同作者)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论文6篇。

报告标题:两种类蜀黍造就了现代玉米

董朝斌

董超斌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201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2014年至202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玉米株形发育的转录调控机制以及组织发育可塑性和环境适应性的遗传基础。 担任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主题编辑以及PNAS、Mol Plant等期刊审稿人。

靳帅

金帅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课题组博士后。 曾获“吴锐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大学BHPB奖学金”、“振生奖学金”等奖项,入选中国科协“青年拔尖人才工程”。 研究方向为植物基因组编辑,主要涉及基因组编辑脱靶效应研究、新型基因组编辑系统开发及技术优化。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nce文章1篇,Nature Biotechnology文章2篇,Molecular Cell文章1篇,Nature Protocol文章1篇,共同作者发表论文4篇,申请专利5项。

胡斌

胡斌

华南农业大学

2013年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青年研究员。 201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项目资助。 2021年1月引进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致力于解析水稻氮效率的遗传基础和氮信号转导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 在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Plants、Nature Biotechnology、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报告标题:氮磷营养平衡调控机制分析

康雷

康雷

湖南农业大学

2014年6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 2014年至2017年在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从事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 在芥菜基因组构建、油菜远缘杂交、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培育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在Nature Genetic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报告标题:芥菜起源、驯化和多样化的基因组分析

李广伟

李光伟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2018年获得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18年至2021年在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科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小麦基因组学的学习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植物物种进化、全基因组选育、复杂基因组和重要农艺性状分析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在Nat Genetics、Mol Plant、Plant J、Plant Biotechnol J、Genome Biol、Nat Ecol Evol等专业杂志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报告标题:黑麦基因组组装与分析

李磊

李雷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010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6年至2020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植物与发育生物学。微生物长期存在。 相互作用与植物免疫信号转导研究。

报告标题:一个世纪的杂交坏死——植物免疫的出现

聂小军

聂小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84年10月出生,副教授,中英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蛋白质组学工作组第一届理事会主任,《智慧农业指南》编委。 2013年6月获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主要从事小麦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相关研究。 他参与的“六倍体小麦基因组解密”入选2018年两院院士评选的“世界十大科技进步新闻”之一。他设计开发了大麦40K SNP液相芯片。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 在Genome Biology、Advanced Science、Plant Biotech J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3项,参与主编英文专着1部、中文专着1部。

报告标题:小麦穗结构表达和剪接的遗传基础(Triticum aestivum. L)

石进彩

石进才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2010年9月至2014年6月在兰州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 2014年9月至2021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中心学习,获博士学位。 2021年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硕士和博士期间,我以水稻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磷调节植物与丛枝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 我的主要工作揭示了植物的直接磷吸收途径和共生吸收途径均受植物磷响应网络的调节。 阐明了磷调节丛枝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

报告题目:水稻磷响应系统调控丛枝菌根共生机制研究

孙大伟

孙大伟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毕业于美国奥本大学,获渔业、水产养殖和水生生物科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动植物光学成像、高通量动植物表型技术、智能传感技术与装备等研究。目前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Trends in Plant Sci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Food Chemistry等期刊,其中一篇论文三年内SCI影响因子累计65.194。

报告标题:基于光学传感的作物表型研究

杨万能

杨万能

华中农业大学

杨万能,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作物信息教研室/中心副主任,负责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表型组学团队及平台建设。 2011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国家光电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作物表型研究,开发了一系列原创作物表型技术和设备。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Genome Biology等期刊上。其中,自主研发的水稻高通量表型分析技术被Nature Reviews Genetics评为亮点研究工作发表; 获得发明专利19项,转让4项。 相关表型产品技术在全国18个省份49家单位推广示范,显着提高了作物表型检测效率,推动了我国作物功能基因组和作物育种研究。 。

报告标题:作物表型组学最新研究进展

张天奇

张天琪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2011年获得南京农业大学学士学位; 201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 2017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 主要从事单细胞测序技术在植物科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重点关注植物细胞异质性、细胞分化、干细胞调控与再生等科学问题。 相关研究工作揭示了茎尖分生组织在再生过程中从头建立分子调控框架,并分析了拟南芥根尖、茎尖、叶片等组织的单细胞全景图。 以第一作者在Developmental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Plant Cell、Sci China Life Sci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获得2016年度中国科协青年基金资助人才推广计划、2016年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赛诺菲-SIBS青年英才奖学金。

报告标题:拟南芥营养芽尖的单细胞分析

上一篇:植保所与草原所草地植保团队开展协同创新
下一篇:中国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新闻国际交流丨全健康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