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9万亿

本站原创 2024-01-10 12:45:00

    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总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活力增强,企业效益明显好转,盈利能力提高,进出口总额降幅继续收窄,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一、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总体运行平稳向好。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3689.3亿元,增长5.0%,较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4.2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2015年的总体走势是上半年变化较快,下半年基本平稳。从月度变化看,年初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同比增速逐月下降,在4、5月份达到低点,6月份开始缓慢提高。
(二)中小型企业活力增强。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共7.8万家,比上年增长3.6%。其中,小型企业6.6万家,占84.5%,较上年上升0.6个百分比。三大食品行业中,小型企业数量为3.3万个,占85.6%,较2014年增加0.7个百分点。从经营情况看,大、中、小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27.3%、25.9%、46.8%,其中,大型企业占比较2014年下降0.5个百分点,中、小型企业占比分别上升0.3和0.1个百分点。中型企业虽然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仅为3.7%,但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6.3%,经营质量提升。
(三)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国家降息、减税、清费等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节本增效产生积极作用。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2908.0亿元,增长5.3%,较2014年上升3.1个百分点,高于工业利润增速7.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1]为6.7%,高于工业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0.9个百分点。上缴税金总额12269.6亿元,增长5.0%,较2014年下降2.0个百分点。从企业平均成本看,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3.2元,基本与上年持平,低于全国工业2.9元[2]。
(四)进出口总额降幅继续收窄。受人民币汇率贬值影响,农产品加工业进出口总额降幅继续收窄。2015年,食品行业主要商品累计进出口总额901亿美元,全年共下降2.0%,降幅较1-11月收窄1.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为42.4亿美元,其中,出口金额471.6亿美元,下降2.5%;进口金额429.2亿美元,下降1.4%。按主要产品看,出口下降较快的是谷物初加工品,出口量下降11.9万吨,比2014年下滑37.4%,肉类也略有下降,干/坚果、茶叶、冷冻饮品、贝参蛤产品出口情况较好;进口方面,主要是植物油产品、冷冻水产品和乳品的进口金额下降较快,分别下降70.6、40.6和31.8万美元;进口金额增长较快的大宗产品有冷冻畜禽肉、酒精及酒,小宗产品中的糖果、烘焙、方便食品以及蜂产品、保鲜水果等进口增长也较为迅速。
(五)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不含中药)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712.9亿元,增长10.2%,低于上年6.2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制造业2.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三大食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合计19940.3亿元,同比增长8.6%,拉动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14.4%,增速最高;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7.7%和4.4%。
(六)区域结构加速调整。2015年,各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增长出现分化,其中,中部、西部地区总体发展较快,东部、东北多数省份增长放缓。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主营业务收入结构比为50.6∶25.2∶15.7∶8.5,中、西部地区占比分别上升1.0和0.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最好,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于全国3.0个百分点,除山西省外,5省增速在6.4%-10.8%之间。31个省区中,增速超过10%的有6个省,分别是东部地区1个(福建),中部地区1个(湖南),西部地区4个(贵州、宁夏、云南、重庆)。 二、发展特点及趋势
(一)提质增效取得进展。201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下滑到4.8%-5.4%区间,增长进入相对慢车道,增速处于历年来最低位,但利润总额增速高于上年,也高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表明农产品加工业经营质量提升。这得益于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时也与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显著提升密切相关。例如,玉米深加工近年来蓬勃发展,生产化工原料丙二醇、低聚木糖的高科技企业不断涌现,数量有望进一步大幅增长。
(二)产业结构调整深化。随着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的转变,国人对营养健康、方便快捷食品的需求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满足消费升级。2015年,保健食品主营业务保持了14.4%的较高增速,糕点面包制造、米面制品制造、速冻食品制造这3种方便食品行业也发展优异,增速分别为11.5%、12.2%和13.4%。此外,2015年我国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大力推动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此举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众多企业联合成立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积极研发相关主食产品,开发出适合国人消费习惯的添加马铃薯全粉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提高了产品的营养成分。
(三)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农产品加工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接一连三融合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组织力量和推动力量。有的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订单、向农户注资共建基地、向经销商注资连物流等方式进行产前产后延伸融合发展,调查显示[3],81.3%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签订了原料生产订单;有的企业通过发展农家乐、观光农业、文化农业等休闲农业开展产业交叉融合;还有的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食品短链、加工体验等开展技术渗透融合。
(四)“互联网+”开创销售新渠道。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农产品加工行业、线上线下营销渠道进行深度有机结合,开辟新的销售渠道。调查显示[4],47.5%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自建电商销售部门或者借助阿里、京东、1号店等电商平台积极开展电商销售;即使在尚未开展电商销售的企业中,也有超过半数的企业正在积极筹划开展相关业务。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行业去库存压力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行业传统产业过剩问题严重,库存压力高企。2015年1-10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累计库存达到19366.5亿元,同比增长4.7%,较年初增加989.6亿元,其中仅10月份新增库存就高达235.5亿元。预计2016年,农产品加工业库存不容乐观,去库存压力依旧较大,不仅增加企业仓储、人力盘点等费用,还占压大量资金,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巨大压力。
二是副产物综合利用有待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仍以初级加工品为主,产业链条短,副产物利用率低,加工增值能力尚有待提高。调研显示,大部分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都面临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偏低问题,其中,约5.7%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副产物完全作为废弃物直接处理掉,25.3%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认为副产物价值没有充分开发[5]。
三是企业资金缺口、用工缺口均较大。70.1%的企业存在资金缺口,大部分企业同时缺少长期资金和流动资金。长期资金的缺口率约为22.8%,即全部企业平均有22.8%的长期资金需求无法满足;流动资金缺口更为严重,缺口率为31.5%。食用农产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用工荒比较敏感,经常存在用工缺口的企业占比为37.8%,技术工、普通工和销售人员的缺工比例基本相同,缺口率均在12%左右。存在招工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季节性用工多。
四是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冲击日渐显现。目前,部分农产品的国内外价差较大,国内市场对进口农产品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强,对国内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冲击日渐显现。以乳品生产加工业为例,近年来国外奶粉大量进口,我国一些乳品企业也相继在海外布局乳业生产加工一体化基地,把在国外生产的奶粉源源不断地进口国内,加工成小包装奶粉和液态奶等产品,同时相当部分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的奶粉质量缺乏信心,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代购等渠道购买国外品牌的产品,对国内奶粉生产企业特别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冲击很大。
四、对策建议
第一,加快政策创设和落实,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研究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争取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用地、用电、环评、产品质量认证等方面为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取相关优惠政策。推进初加工设施建设,突破初加工关键技术环节,提升初加工整体水平;推进农产品加工减损增效,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烘储设施;推进菜篮子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鼓励净菜进城。
第二,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创新经营模式。加强“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模式相关研究,从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多个方面,推广、宣介一批开展情况较好的加工企业、营销平台,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主动适应消费需求升级和购物方式转化,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和商品流通方式,积极利用互联网解决技术升级、原料供应、消费需求变化等信息不对称问题。
第三,鼓励副产物精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大力推进副产物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积极鼓励企业开展相关科技创新,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支持对农业副产物循环利用、加工副产物全值利用和加工废弃物的梯次利用,提升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例如,对企业综合利用秸秆、稻壳米糠、果皮果渣、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设施设备投入实行政策性奖补;对企业综合利用技术设施设备改造升级信贷提供贴息等。
第四,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加快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农产品初加工、综合利用和主食加工标准。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ISO9000、HACCP等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生产,在行业内部形成“抓质量、创品牌”的良好局面,以此促进优质农加工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居民对国产食品的消费信心。




上一篇:2023年全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现场会暨农业生态环
下一篇:中国农业新闻网2020年12月27日农业头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