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处理获得国家
181 2024-01-10
学术交流作为提高学术水平、共享研究成果的有效手段,是科技工作者向同行展示研究成果、促进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渠道。 它可以使科技信息、思想和观点得以沟通和交流。 科学研究离不开学术交流。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开展深入、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对于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科研人员培养、学科体系建设、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 农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学术交流对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也是农业科研院所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术交流活动形式多样。 为有效发挥学术交流活动的作用,北京农林科学院结合自身实际,以营造创新氛围、优化创新文化、提高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学院间三级联动,研究所和研究团队。 构建了学术交流平台体系,为研究所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文章介绍了北京农林科学院建立学术交流平台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并提出更好发挥学术交流平台作用的建议,以期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院所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1学术交流对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1.1是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 学术交流对科学研究起到支撑、润滑和催化作用。 学术交流是分享研究成果的有效手段。 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前沿趋势和社会热点,结合最新科研信息,规划研究课题,优化研究方案,更新研究技术和研究方法,加快研究速度。加快研究进程,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调查发现,北京农林科学院80%以上的科研人员,尤其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认为,高质量的学术报告是获取领域前沿进展最及时有效的手段,比咨询论文更高效、更快捷; 超过80%~70%的科研人员认为学术交流对其科研活动非常重要。
1.2是培养年轻科研人员的需要。 青年科研人员正处于学术生涯的起步阶段,多层次、宽领域的学术交流对于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实践中发现,40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是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最积极、最热情的群体。 学术交流对青年科研人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拓宽科研视野,启发科研思维。 80%以上的青年科研人员认为学术交流对于他们了解学术动态非常重要; 二是快速、及时获取科研信息,约50%的青年科研人员认为了解同行进展、启动科研思路并获得解决方案非常重要; 三是促进项目合作,约20%的青年科研人员认为学术交流对于寻找合作伙伴很重要。
1.3是需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学术交流营造的浓厚学术氛围对于提高创新能力、追求真理具有积极作用。 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可以激发科研人员学习和研究的热情,促进其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培养和发展。 同时,学术交流有利于引导科研人员树立科研诚信意识,提高科学道德素养,督促和鼓励养成求实探索、扎实研究的科研精神和习惯。
2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措施
2.1医院层面统筹规划医院层面积极指导、统筹规划,制定加强学术交流的相关文件,将学术交流纳入医院人才培养专题考核指标。 院级科研管理部门立足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进行系统策划,全面开展多方位的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制度建设、项目指导、活动组织等方式,协调搭建全院学术交流平台。
1)“农业科学报告厅”。 在战略和宏观层面,举办“农业科学大讲堂”,特邀社会顶尖科学家为院内各年龄层、各类人群做报告。 报告内容涵盖技术前沿、科技政策、科学发展历程、生活感悟等,旨在拓宽科技人员视野,拓展科研思路,全面了解科技政策,激发创新活力。
2)《电影研究》学术报告。 专题学术交流具有针对性强、针对性强、主题明确、易于组织安排的优点。 北京农林科学院根据研究领域建立了“学科建设学习片体系”,将全院划分为生命科学、生态科学和信息科学三个“学习片”。 依托“学习影片”,组织专题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学术权威和知名专家学者做报告。 报告内容聚焦全球研究热点、学术前沿、科研进展,有效打破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壁垒,实现交流共享。
3)青年学术论坛。 作为展示青年科技人员学术风采和水平的重要平台,北京农林科学院青年学术论坛已成为学术交流的品牌活动。 旨在促进青年科技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研究能力。 论坛上,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分享了科研经验和研究进展,汇报了所在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院内外专家现场打分颁奖。 为鼓励和提高青年科技人员参与学术交流的积极性,一等奖获得者将直接获得厅级项目资助奖励。
2.2 院级组织活跃
院内各研究所、中心作为科研创新和学术交流的主体,在推动北京农林科学院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所和中心充分发挥研究所级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利用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和科研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等形式,重点关注学科领域的相关政策、学术前沿信息、学科发展动态、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及所在单位重要研究成果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2.3 关注团队层面
院、所两级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积极指导下,各研究团队结合本团队的科研方向和重点工作,积极组织小型学术交流活动。 小型学术交流活动针对性强,参与者讨论的内容也比较深入。 团队层面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科研开发中的问题,避免闭门造车、脱离实际,保证科研和应用开发的顺利进行,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促进团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3学术交流平台搭建取得的成果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北京农林科学院通过学院三个层面,搭建了以“农科大讲堂”和青年学术论坛为代表的多维度、宽领域、系统化的学术交流平台。 、研究所和研究团队。 不断完善的学术交流体系,为研究所优化创新环境、提高科技水平、培养科技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3.1优化科研创新环境
打造学院层面创新文化品牌,开展“农科大讲堂”、青年学术论坛等高质量活动。 “农科大讲堂”已邀请1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来访交流,青年学术论坛活动已成功举办六届。 学院层面积极组织高质量学术交流活动。 近五年来,研究所邀请国内外该领域专家举办专题交流活动325场,参加人数14000余人次。 医院科研创新氛围空前活跃,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力争科学高峰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3.2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多年来,学术交流的不断加强有力地促进了研究所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论文发表质量的显着提升以及基金申请和数量的增加。项目审批。 “十三五”以来,北京农林科学院共发表SCI论文近1500篇,其中一季度750余篇,占比超过50%。 国家基金申请数量大幅增加,申请文件质量显着提高。 2016年以来,每年获批国家基金项目数量稳定在35至40个,杰出青年、杰出青年获得资助实现突破。 与此同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和审批水平也显着提高。 调查发现,多数科研人员认为,活跃的学术交流显着提高了论文发表水平和基金申请写作质量。 此外,学术交流对于构建北京农林科学院跨学科协同创新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北京农林科学院建设了基因组学、表型组学等协同创新中心,学术交流显着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
3.3 促进青年人才成长
依托学术交流平台,青年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人际关系,提高了个人综合素质。 通过分享研究成果、听取同行建议、开拓科研思路、丰富和优化自身学术体系,起到促进项目资助的作用。 近五年来,院青年科技人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8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学基金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5项。
4 更好发挥学术交流平台作用的建议
学术交流对北京农林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科研人员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更好发挥学术交流平台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4.1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常态化学术交流机制。 科研院所要把学术交流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持续推进院所、所、科研团队三级联动,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氛围,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共同努力。 刻苦学习,致力于科学研究。 学院层面重点加强学术交流活动的顶层设计,对院级学术交流活动进行统一指导和管理,积极引导研究团队,鼓励院、中心举办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并对困难群众给予政策支持。
4.2做好宣传动员,实现院内外学术交流信息共享。 医院依托办公平台、公众号等多元化载体,提前发布宣传医院及机构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实现全院范围内的报告信息共享。 建立线上线下并举、正式与非正式交流相结合的学术共同体。 研究所与相关领域的科研单位和高校合作,建立学术报告共享机制,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院内外高端学术交流的“双循环”。
4.3丰富组织形式,“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除了积极组织学术报告活动外,还应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去”与有关单位开展合作与交流,提倡利用国际国内大型会议的会议形式。 以论文、海报和会议报告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一方面可以推广最新的研究成果,开展更广泛的合作; 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个人、团队乃至整个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4扩大学术交流深度,提高学术交流质量。 在北京农林科学院多年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和组织活动的实践中,一些科研人员参与学术交流不够深入,表现为交流浅薄或被动,缺乏深入了解。深度交流。 分层的、双向的主动沟通。 除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外,提高学术报告的针对性和质量、形式上活跃交流氛围、鼓励互动交流等措施也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