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上合组织农业科技合作我校举办首届中白农
154 2024-01-10
科技成果有用没用,只有真正结“果”才知道。 只有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研究方向,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前不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入选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蘑菇院士”李宇提到:“不要在黑板上‘种田’,而是要走上正轨。”深入生产实践,现场的成绩比任何荣誉都重要。” 一切都更有价值。”这是一位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经历,它不仅表达了衡量农业科研成果的“金标准”,也满足了新时代对农业科技的新要求。
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当科技的“种子”埋入土壤中,就会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李宇团队通过品种选育、种植方法推广,把小小的食用菌变成了大产业; 朱友勇院士根据云南澜沧土水热条件特点,指导当地农民冬季种植马铃薯,带动西南边境贫困县发展。 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多年来,广大科技人员把技术带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手中,推动培育了一大批有特色、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同时也为自己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展示他们的才华。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稳步上升,但与农业生产需求的深度和广度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有研究指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0%左右。 一方面是大量“沉睡”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迫切需要。 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业科研活动与生产的联系不够紧密。 比如,在农业精密机械加工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依然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难以适应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解决方案,更需要增强创新第一动力。 研究方向的选择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从国家迫切和长远的需要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农业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属性。 科技成果有用没用,只有真正结“果”才知道。 从事农业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往往需要了解农业生产的真实需求,然后找到正确的科研方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句名言:“光靠书本是种不出水稻的”。 他带领着队伍,就像农民一样,脚上经常沾满泥巴。 他们密切关注实际需求。 他们研究的目标和结果贴近实际,解决问题准确。 无论是提高农业生产力,还是扭转种业,科技人员都需要俯下身子,在第一线寻找科学线索。
榜样就在你身边。 对于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更应该向袁隆平、李宇等科学家学习。 它们离地球越近、扎根得越深,就越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越有价值。 研究方向。 写关于祖国的论文,在服务国家需要的同时,也会对个人成长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人民日报》(2021年2月1日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