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张泽华研究员荣获国家引进国外智力先进个
192 2024-01-10
“目前,夏播花生已逐渐进入盛果期,是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通过灌溉缓解干旱后,施用抗旱剂、保水剂、萘乙酸、油菜素内酯、可在叶片上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植物抗旱、抗逆能力,减少叶片蒸腾作用造成的水分流失,促进茎叶养分向荚果转移,保证荚果膨大和正常成熟。 ” 连日来,针对全省旱情持续发展,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抗旱丰收”秋粮生产技术培训持续开展。
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政共责,把粮食藏在土地里,把粮食藏在科技里,全省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三个队伍培训紧密结合,推动统一防控、机收减损等多项措施精准落实,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坚定肩负起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任。国家粮食安全!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河南夏粮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继续稳居全国第一。 不仅总产量和单产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762.61亿公斤(占全国的1/4)和447.31公斤/亩,而且小麦品质也创历史新高。 明显好于往年,亩均收入增加100多元,中原粮仓再次丰裕。
“十二五”末至202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从1189.32亿斤增加到1308.8亿斤。 小麦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全程机械化。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6.6%提高到63.3%。 农作物种植、收获综合机械化率由77.5%提高到85%以上,居全国第一。 科技已成为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
核心技术研究成果丰硕
近年来,我省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前瞻布局,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聚焦重点领域,集中资源开展核心技术研究,提高优势、增强优势。
重大科技成果层出不穷。 2000年以来,河南农业领域主持完成的项目51项,获得国家重大科技奖3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在育种、加工、病害防治、农业机械装备等领域,破解了大量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芝麻、大白菜等产业发展存在的技术瓶颈、桃子、烟草、猪、牛、鸡等,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特别是种业自主创新水平全国领先。 4项科技进步一等奖均为育种项目,其中小麦品种2个(郑麦9023、百农爱康58),玉米品种2个(郑单958、君单20)。
推进种业“中国芯”,河南种业不断取得突破。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国家审定品种中,河南选育品种共有423个,占总数的10%。 2020年全国种植面积排名前十位的农作物品种中,河南育成小麦品种4个、玉米品种5个、花生品种5个。 三高青椒黄鸡3号、蛋鸡配套系玉粉1号、夏南牛、黄淮肉羊等畜禽品种也填补了河南和黄淮海地区的养殖空白。
2022年《关于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省科技创新资金每年安排不少于20亿元用于种业创新,省财政还拟统筹设立河南省现代种业发展基金。
平台载体建设持续拓展
十年来,我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平台载体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在国家层面,建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4个农业科技园,以及河南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生物育种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中心。 、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等一批“国家级”高能平台。 此外,国务院近日批准建设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省级神农种业实验室投入运行,安排启动和研发费用3亿元,确定首批启动的小麦、玉米、花生等7个研究领域。 加快“中原农谷”建设,推动种业、粮食、食品融合发展,打造千亿级种业、粮食产业集群。 该立法保障省科学院重建振兴,重塑开放共享的科技研发体系、成果转化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 稳定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全产业链协同推广高效种养殖业、绿色食品产业等16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 此外,还统筹建设了4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2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农业综合试验基地、科学观测实验站等。
人才队伍培养日新月异
近年来,我省围绕产业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和培养人才队伍,让各类专业人才在农村充分施展才干,加快乡村振兴。
目前,河南拥有国家级科研单位4个,省级涉农院所和高等院校28个,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20个,教育科研人员7000余人。 涌现出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院士。 全国杰出青年、长江学者2人、中原学者29人。
我省积极探索和优化提高农业技术人员能力和素质的途径,全面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3万多人。 通过异地培训、集中上课、线上培训等方式完善分级分类培训体系,确保1/3以上在职人员接受不少于连续5天的脱岗业务每年都有培训。
2012年,我省开始试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2019年转变为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建立农业农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开发、教育等部门“四方协同”培育工作机制。 截至2021年底,已完成培育管理型、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的高素质农民1357341人。
激励支持政策逐步配套
近年来,我省相继出台深化“三评”改革、改革科技奖励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等文件,全面为科研机构“松绑、减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质量和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工作机制; 实施《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明确对工作科技成果完成和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按照规定比例给予奖励; 《河南省农业系列职称申报》修改了《考核条件》,新晋农民可直接申报副高级职称; 设立“河南省农牧渔业丰收奖”。 2016年至2018年,共颁发成果奖39项、贡献奖97项、合作奖10项,其中县级奖10项。 一级以下农技人员占70%以上。
注重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专职引进、新当选院士等顶尖人才,给予个人奖励每人500万元; 中原学者工作室连续六年获得每年200万元的稳定支持; 中原英才(教育)系列赛获奖者,每人给予500万元个人奖励。 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支持; 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单位,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配套奖励; 对获得国家重点人才计划等的,按照国家资助标准给予1:1配套奖励和科研经费支持。
建设现代化河南,主要着力点在“三农”,潜力和空间也在“三农”。 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之一。 河南将继续锚定“两个保障”,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坚定不移走“华山之路”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迈向国家创新高地。 和重要人才中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