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技师团队骑着毛驴闯入青海用科学勾当
143 2024-01-09
2008年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科研成果“大通牦牛新品种及培育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通牦牛”是利用我国自有的遗传资源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国家级牦牛新品种。该品种历经三代畜牧科技人员25年的科研攻关,建立了青藏高原特定自然环境和生产系统条件下高寒牧区牦牛培育的方法和理论,在牦牛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建立了新品种牦牛系统培育的理论与方法,制定了育种指标和品种标准。2.建立了牦牛育种繁育体系。3. 新品种牦牛具有肉用性能好、抗逆性强、体型外貌一致、遗传性稳定等优良特征,产肉量比家牦牛提高20%,产毛、绒量提高19%,繁殖率提高15%~20%。4.在国内外率先研究和成功利用牦牛野外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进行牦牛繁育。5.建立了牦牛种质资源数据库体系和牦牛遗传资源共享平台,以文字版、光盘版和Internet网络形式与全社会共享。
“大通牦牛”新品种的育成及繁育体系、培育技术的创建,填补了世界上牦牛没有培育品种及相关技术体系的空白,创立了利用同种野生近祖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提供了家畜育种的成功范例;首次利用我国特有野牦牛遗传资源,应用低代牛横交方法,高强度选择与淘汰,育成含1/2野牦牛基因的牦牛新品种,比传统级进杂交育种缩短2-3个世代;在青藏高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野牦牛公牛站,研究解决了野牦牛采精、冷冻制作及海拔4000m以上高寒牧区野外放牧条件下牦牛人工授精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提升了牦牛行业的科技含量和科学养畜水平,已成为牦牛产区广泛推广应用的新品种和新技术;为我国牦牛整体改良,遏制牦牛退化,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已在牦牛产区大面积应用,近3年销售种牛9654头,冻精27万粒(支),每年改良家牦牛约30万头,覆盖率达我国牦牛产区的75%,对促进高寒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尤其是藏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