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本站原创 2024-01-03 17:08:00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一方面滞后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另一方面滞后于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业; 科学和技术; 等级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滞后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落后于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加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平稳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落后状况

1、缺乏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大宗农产品保持着粗放型低端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高端产品少的生产格局。 传统大宗产品较多,名优新产品较少。 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市场竞争力低。 虚弱的。 而且,我国农产品品种、质量结构普遍相似,市场细分不够,市场定位重复,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国内市场保护的减弱,没有价格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将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 农产品进口势必增加。 大宗农产品“卖难”、农民收入下降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缺乏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新技术。 我国许多农产品仍主要作为生鲜食品、原料和初级低端加工品消费。 产品精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低。 工业加工环节少,经济模式小,附加值低,制约严重。 这些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因此,迫切需要发展农业科技来支撑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我国目前正在研发高效、低残留、低成本、易降解农药生产和施用技术、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监测检测、无害化处理等技术,以及重大动植物病害。 防治技术、预警技术、快速灭杀技术、精准检验检疫技术等都比较落后,不能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

3、缺乏综合农业信息服务技术。 由于农村信息服务水平低,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标准、市场运营等信息获取十分困难,如何生产、生产什么、生产什么等问题也随之而来。生产多少基本遵循传统的经验模型。 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节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效益。 但我国急需的涵盖农业生产、技术、市场、管理、政策等信息采集、加工、传播和利用的农业信息服务技术严重滞后,无法有效解决农业面临的信息失灵问题。农业发展。

4.缺乏有效利用资源的实用技术。 总体来看,我国人均农业和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特别是水资源和耕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生态脆弱、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发展后备资源严重缺乏,导致农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较差。 加入世贸组织后,原本不多的农业资源面临着流失加剧的危险局面,这给我国本已十分脆弱的农业生态资源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业生产新技术、开发储备资源、拓展资源空间、改善资源环境、增加资源存量等方面还相对滞后,难以真正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从当前来看,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是加快推进农产品生产优质化、先进化、多元化、规模化、专业化,在形成国际新的综合农业新格局的同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 发展。 这一切都必须有先进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支撑。

二、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措施

一、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根据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方向,逐步完成现有农业科技机构合理布局和学科设置的战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各个地区、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之间。 加强科研、开发和推广队伍建设,逐步形成队伍精干、管理有序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同时,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各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2.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我国农业科技人员总数和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量均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 科研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农业科技的落后。 因此,要大力扶持重点农业科技大学,培养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农业科技人才,适度干预农业科技市场的区域性和学科配置。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合理有序的农业科研队伍结构,强化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协调科研项目和经费,鼓励多学科、全方位的交叉研究,节省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实现效益最大化。

3.加强区域协调,增强整体效应。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主要集中在大宗粮油、棉花作物的种植上。 特种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畜牧水产养殖等领域科技资源长期严重不足,科技资源相对集中在研究领域。 ,而试点改造、产业化等环节则相对薄弱。 因此,需要统筹跨区域农业科技研发,基于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优势和市场、市场等区位优势,逐步建立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分工格局。劳动力。 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地区的农业科技水平。 发展规则。 因地制宜开发优势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技术,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区和生产群,推动我国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4.建立完整的农业标准化体系。 要加大农业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研发投入,尽快建立和修订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认证和监测体系,规范农业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农业生产、产品贸易和加工流通体系。 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方向。 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为农产品质量技术、食品安全生产技术、检验检测技术、基因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检测技术的提高以及相应检测的发展奠定良好和广泛的基础。仪器和设备。 应用环境。

5.建设和完善信息网络。 未来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形成信息技术的标准化、系列化、实用化、网络化,可以迅速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保护生态和生产环境,改善食品质量,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扩大生产空间和产品市场空间,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网、电视网、电话网等信息传播网络,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采集、加工、传播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农业信息资源。 加强信息标准和技术平台建设,建设智慧农村信息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 建立农民技术服务系统、企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服务系统三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各种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知识信息和服务信息。

6.改革农业科技转化方式。 建立新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由政府机构主导向政府多力量同时主导转变; 由单一的技术服务向信息、技术、培训、购销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转变; 切实增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科技力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示范应用和产业化过程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率和转化率,形成农业技术开发与应用良性互动循环的理想模式。

同时,密切关注全球农业技术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以及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资源分布、市场配置、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情况。 围绕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突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以点带面推动农业科技整体进步。

上一篇:农业信息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信息所召开
下一篇:研究进展农信研究院无人机高光谱在大田烟叶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