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的 回望10年国家农业科研队做了这些伟大的
178 2023-12-29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 在海南三亚举行的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方硅谷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研究和短板改进、企业支持和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产业振兴新建议。市场净化。
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方硅谷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 4月1日,与会人员参观论坛展览。新华社记者 范玉清 摄
加快种质资源“家世”排查
记者在2023年中国种子大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在普查采集、精准鉴定、资源库建设、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等四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新成果。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海洋渔业资源库投入运行,畜禽种质资源库建设启动,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新增资源52万份。 开展精准识别,提高资源保护利用水平。
普查方面,我国组织了第三次农作物、畜禽种质资源普查和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 大果猕猴桃、长江旗鱼等一批珍稀濒危资源得到抢救保护,新发现豫西黑猪等多种地方畜禽品种。
种子大会上多位专家指出,我国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表示,我国在园艺作物资源采集和保存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评价和鉴定还不够。 目前,国家中期蔬菜库保藏的种质资源数量与排名第一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且我国保藏的资源中国外资源的比例较低。
专家认为,下一步要扎实完成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建立中央与地方协作、科企合作的资源鉴定机制,打好育种资源基础。 同时,通过国际合作扩大资源来源。
今年,我国将全面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逐步开展普查数据核查和归档、资源编目和入库工作,并将推进资源认定、登记和保存。
“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长期努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种质资源中心副主任李英辉表示,今后要围绕稳粮、扩油、增产等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 重点挖掘高油高产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密适机收玉米、耐盐碱作物等优良种质。 建设一批精准识别和遗传资源挖掘平台,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精准识别和共享利用同步推进,推动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
创新研究引领新品种新技术突破
种子大会上,创新育种成果成为关注焦点。 就像韭菜一样,一茬茬长,一播种多收获……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胡凤仪介绍了多年生稻研究与应用的最新进展。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各方加快创新攻关,培育出一批突破性新品种。 我国自主选育的三个白羽肉鸡品种打破了依赖国外来源的局面,市场占有率超过15%;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导下培育的“华西牛”,已成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 新品种……
让工作更加稳定,业界期待更多新的突破。 与会专家指出,我国在部分品种的核心种源区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2022年,我国将全面启动十大粮食和畜禽育种科研项目,推动大豆、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突破性品种选育、示范和推广。
3月14日,农业技术人员正在对大豆品种进行发芽试验。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培育更多好种子,必须加快育种技术创新。 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赖金生教授团队研发的Cas12i和Cas12j获得专利授权,我国在核心基因编辑工具领域取得新突破。 “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以及猪、牛、羊等动物养殖科研。”赖金生说。
农业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带来生产力的重大变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指出,我国在生物育种原创基础研究、前沿育种技术、重大新品种创制等方面还存在短板。 “我们要抓住机遇,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实现种业科技高水平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支持优秀企业,培育“沃土”
“支持企业就是支持种业,振兴企业就是振兴种业”已成为业内共识。
“振兴种业五大行动中,扶持企业就是把企业做大做强。”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马树平说。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从3万多家农作物、畜禽、水产种业企业中筛选出270家优势企业,公布名单并给予政策支持,进而建设“攻坚克难、攻坚克难”的国家。补短板、强优势”种业企业组建。
企业的发展取决于良好的市场环境。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指导文件,部署推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 农业农村部持续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推出品种DNA指纹公共平台和首批打假维权种子检验机构,撤销国家批准的233个品种品种,注册品种829个。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21年最新司法解释,发布2022年种子刑事审判指导意见,连续三年发布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向行业发出强烈信号。
益智农业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负责人坦言,过去公司时不时处理过涉及小麦、蔬菜等品种权纠纷的案件。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逐步完善,侵权和“包装”明显减少,行业对侵权和维权的认识也明显提高。
与会专家指出,种业规模化企业仍然较少,市场集中度不高。 此外,创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仍集中于高校和科研单位。
“现在最缺的是企业里的科学家,懂技术、懂市场的人才。” 隆平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玉平认为,创新成果只有真正产业化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巨丹认为,新修订的种子法将提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植物品种的商业价值,但如何更好地为植物品种提供法律保护?通过专利制度发展种业? 还需要继续探索。 (记者赵应全、罗江、于文静、陈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