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七小场所经营防控指
155 2023-12-29
科普医学短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每个人都尝试过写论文。 论文是学术交流、传达成果的工具。 那么如何写出一篇好的论文呢?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篇医学科普小论文。 仅供参考。 让我们来看看。
医学科普论文1
鼻咽癌是一种发病率非常低的癌症。 欧美国家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 然而,它特别有利于中国南方的人们。 数据显示,华南地区男性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十至二十人,女性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五至十人。 广东部分地区甚至高达十万分之五十。
1970年,有学者提出,这种现象可能是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差异、过早感染EBV病毒和吃咸鱼。 EBV是一种分布比较广泛的病毒,并非华南地区独有,因此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至于基因,一些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华南人移民到美国、加拿大等地后,鼻咽癌的发病率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然而,他们的后代的发病率开始下降。 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这些移民的后代逐渐放弃了祖先的生活方式。 因此,遗传因素不太值得关注。 研究主要集中在咸鱼上。 然而,研究饮食对癌症的影响并不容易——至少,你不能对人进行对照实验。 大多数研究都是“病例对照”调查。 1986年发表的一项相对完整的香港青少年调查,该研究以250名鼻咽癌患者为“病例”,并要求他们每人提供一名同年龄、同性别的亲友,从而获得了250名“对照”,而没有进行任何调查。鼻咽癌。 通过问答环节,我们要求他们提供工作和生活的信息,并通过母亲了解他们童年的饮食习惯。 最终,本研究获得了127组“病例对照”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发现,导致鼻咽癌的最显着因素是童年时期食用咸鱼。 当然,这并不是说吃咸鱼就一定会得鼻咽癌,而是说小时候吃咸鱼会大大增加鼻咽癌的发病率。 该研究的作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认为,“香港年轻人中90%以上的鼻咽癌患者是由于吃咸鱼引起的,尤其是在儿童时期。” 其他几项“病例对照”研究也支持咸鱼会增加患鼻咽癌风险的结论。 因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中式咸鱼列为1类致癌物,这意味着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其在人体内的致癌能力。 在小鼠实验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
为什么是咸鱼,尤其是中式咸鱼。 html有致癌能力吗? 据推测,咸鱼是用高浓度盐腌制的鱼的产物。 中式咸鱼有一个脱水步骤,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亚硝基化合物。 这些亚硝基化合物,如亚硝基二甲胺,在体外实验中已被证明具有致癌性。 然而,这些亚硝基化合物诱发鼻咽癌的机制仍不清楚。 然而,人类要给某种食物定罪“致癌”,并不需要完全明确的证据。 之前的“病例对照”研究和动物实验就足以定罪。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专家组发布的《饮食、营养与慢性病防治》中明确指出,有充分证据表明致癌的饮食因素肥胖、酗酒、黄曲霉毒素和中国咸鱼。 那些我们平常谈论的外国“致癌食物”并不在名单上。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觉得咸鱼这样的食物会致癌。 一方面,这些东西是传统的、天然的、没有经过工业加工的。 我们很容易把古人的“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和“没有得癌症”混为一谈,所以我们天真地认为我们的祖先吃的东西是安全的。 另一方面,鼻咽癌等疾病的发病率却很低。 即使在广东这个“高发区”,总的发病率也很低。 十万分之一或几十人可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没有太大影响。
对于大多数吃咸鱼的人来说,是不会患鼻咽癌的。 科学研究的结果只是告诉我们:经常吃咸鱼,尤其是在童年时期,会把一个“很小的可能性”放大十倍以上。 具体到个人来说,是避免这种增加十倍以上仍然不太可能的可能性,还是享受咸鱼的鲜美味道,才是人们应该把握的“选择权”。 那么,您对于那些外国“致癌食品”有何看法呢?
医学科普文章2
1、益生菌的应用
1.1 益生菌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随着世界上许多国家限制或禁止在饲料和养殖中使用抗生素,寻找新的抗生素替代品已成为养殖业的紧迫任务,而益生菌已成为抗生素的最佳替代品,迅速掀起了养殖业的研究热潮。配种。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和美国饲料协调员协会(AAFCO)已公布了40多种益生菌可以添加到畜禽饲料中。 我国农业部第318号公告规定,15种益生菌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 使用。 动物饲养实践表明,益生菌对于维持动物肠道菌群平衡、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减少肠道病原微生物、净化畜舍环境等具有积极作用。 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真菌等益生菌作为发酵饲料菌种或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畜禽饲料中。 益生菌发酵饲料是一种集益生菌功效与优质饲料优点于一体的新型饲料,具有替代含抗生素饲料的潜力。
1.2 益生菌在医学上的应用
从传统的发酵中药到今天的益生菌制剂,益生菌因其对人体的有益作用而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 所谓益生菌制剂是根据益生菌的特性,如调节肠道、营养、抗菌等不同的益生菌功效,采用适当的方法制成的活菌粉剂、片剂或胶囊。 服用后可以起到相应的预防作用。 以及治疗效果,如市售的益生菌药物制剂如摩米艾、倍肺康,以及益生菌保健药物如合生元、汉臣氏、安立菌等。 由于益生菌的生理特性和作用范围有限,益生菌与中药的作用研究备受关注。
2、益生菌及中药微生物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六神曲、淡豆豉、半夏、红曲、健神曲等都是利用自然界中的益生菌发酵而成的中药。 借助中药组方原理,将单味中药或特殊成分组合而成。 具有相似或协同作用的多组中药,由单一菌种或多种菌种发酵而成。 随着祖国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和中药研究探索的深入,益生菌在中药发酵中的应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2.1 中药益生菌发酵研究
中药发酵是中药传统炮制方法之一。 目前临床应用的发酵中药产品有20余种。 中药发酵是在自然条件下利用环境中的微生物真菌使药物发泡、包衣的加工方法。 但菌株不纯、针对性不强,极大限制了微生物的作用。 中药发酵质量取决于环境的影响,药品质量控制难度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一步加深,有针对性地利用单一或混合的有益微生物菌株来发酵中药材。 它们根据药物的特性有目的地组合,并结合菌株的特性,选择相应的合适的益生菌进行发酵。 同时,通过动态控制温度、湿度等发酵条件,根据要求采用液体或固体发酵,从而实现发酵产品的优化和可控,从而实现中药发酵的现代化。 。
2.2 益生菌发酵对中药的作用
中药现代发酵很好地融合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元素。 根据临床酶学和生化理论的发展,中药发酵可以定向改变药物的性状,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含量,增强药物的药效,同时可以修改或降级它。 对药物的有毒成分达到减毒作用。 郑丽华等. 发酵五倍子,发现可以显着提高五倍子的收敛作用,减轻部分患者食欲不振的副作用。 吴志勇等人发酵黄芪后,黄芪多糖含量可达普通水提取物的5倍。 徐萌萌等人利用益生菌发酵,在体外转化栀子、黄芩、牛蒡、甘草等中药苷类,增加其苷元含量,使其更有利于人体吸收,从而增强药效药物。 另外,益生菌发酵中药过程中产生的酶和代谢产物,会以药材中的活性成分或非活性成分甚至有害成分为前体,进行生化反应,消化、分解、转化这些物质,从而建立打造体外“人工胃肠”系统,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有效的小分子物质或可直接吸收的新型活性物质,提高中药药效,明确疗效,同时解决中药的问题。中药有效成分。 人工合成难度大,新药研发提供新途径。
2.3益生菌发酵中药的临床应用随着人体微生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益生菌属广泛应用于临床,益生菌发酵中药也广泛应用于药品和功能食品中。 研究证明,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以一定的种群比例和顺序定植于肠壁,正常菌群成为优势种群,形成稳定的微生态平衡,对宿主起到生物屏障的作用,抑制病原菌和细菌的生长。腐败菌、提供营养、提高免疫力等保健作用。 中药体外发酵携带益生菌成分进入人体后,很容易被肠道内的细菌屏障识别。 有效成分顺利被人体吸收,加速药物发挥功效。 同时,减少或降低药物引起的机体自身免疫反应。 传统中草药大多是口服给药。 益生菌发酵后的中药适口性得到改善,消除了中药汤剂“味苦”的缺陷。 服用中药成分和益生菌同时进入人体的“胃肠发酵系统”,与人体内肠道菌群交联,完成中药有效成分的转化,产生具有强效的代谢产物。药理活性。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实践证明,发酵中药的功效比中药高4至28倍。 它是中医药的重大创新,开创了中医药的新时代。
3、展望
我国虽然有一千多年使用中药和益生菌的历史,但由于对中药药性和药理研究不够深入,以及微生态研究起步较晚,药用益生菌的用途及益生菌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机制尚不清楚。 药用益生菌制剂和益生菌发酵中药缺乏系统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但随着医药市场的不断需求,两者将以其独特的药理特性在未来得到应用。 必将长期成为各国学者的研究热点。
医学科普随笔3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科普文本不再局限于医学界学者或工作人员的专门阅读材料。 它们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流行的读物。 在提高医学科普文本可读性的过程中,既要把握一般文学作品的可读性特点,又要立足医学本身的特点。 在实现可读性特性的过程中,可以有效保证医学科普文章的医学传播价值的实现。
1、影响易读性的因素分析
在对易读性影响因素的描述中,通过作者对各种因素的综合把握,易读性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兴趣; 兴趣可以直接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兴趣的提高可以有效改变文章的枯燥性,同时勾起读者的兴趣。 通过兴趣的改变,可以有效降低文章整体的可读性。 性和趣味性是实现现代文章可读性的主要途径,也是文章可读性的关键因素。
其次,文体内容的复杂性; 内容的复杂程度直接决定了最终文章的可读性。 复杂的文章更难阅读,并且只针对一些专业人士,而不是普通大众。 在文章的可读性方面,在把握内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内容的复杂程度来有效控制文章的可读性。
第三,图片数量; 图片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文章的可读性。 主要原因是在解读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图文并重可以有效减少文章的字数。 字数的减少也增加了读者阅读时的疲劳感,有效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2.提高医学科普文本可读性的重要性
就健康和医学知识的特点而言,现阶段多发病的出现主要是公众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 优化该问题的主要策略是提高流行医学文本的可读性。 主要作用显现是因为,通过提高科普医学科普文本的可读性,让大众了解如何过上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自己的状态。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生活节奏快或工作压力大,公众在阅读相关文章的过程中,厌恶阅读文字冗长、单调的文章,更愿意获得新颖的内容。以及清晰的医学知识。
三、提高医学科普文本可读性的策略
3.1 专业性与大众化并重:
从医学科学文献的特点出发,必须兼具专业性和通俗性,才能有效保证其在传播过程中的高可读性。 医学科普由于传播目的和价值表达,必然需要专业性,但由于科普目的,就必须通俗化,这样才能做到专业性和普及性兼备,让读者能够有效地得到足够的信息。以最小的努力获得信息。 健康和医学知识。 在传播医学科普文章的过程中,只有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引导公众建立良好生活方式的重任。 当今时代,大众传播正在经历“从内容为王到信息产品为王到服务为王的新时代”。
3.2灌输情感台词:
灌输情感台词主要是通过人性化的描述方法来捏造内容,使其在阅读科普文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打动读者; 通过人性化的内容设计,同时可以有效激发读者的供给和影响力。 读者的情感促进读者对医学科普文章的理解。 一路走来轻松又有趣。 这样,读者看到的就不再是枯燥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人生。 医学属于科学,科学本来就是抽象的,讲究逻辑。 故事用事实说话,用情感感动人。 同时,故事还可以增强医学科普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增强读者对文本无意识的关注。 现代心理学认为,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某一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识的注意力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力。 这种注意力的唤起和维持并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人们对那些强烈的、新奇的、有趣的事物的自然心理活动[2]。 例如《家庭医生》中的科普文章《几只阴虱,要几斤肉》就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描述方式,主要通过生动的第一人称情感台词,结合医生的点评,为读者详细介绍了该病的病原体和发病原因。 通过情感线的交织,充满人情味。 也有效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3.3 卡通插画应用:
卡通插画是健康医学知识的创造性表现,也是有效提高医学科普文本可读性的重要举措。 通过卡通插画的应用,画风多样,让读者在轻松的环境中互动。 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卡通插画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在医学科普文章中穿插卡通插画,可以实现健康医学现象或原因的还原,更直观地实现健康医学知识点在读者中的传播。 同时,加强读者对健康医学知识点的掌握。 一般来说,在卡通插画的应用过程中,一篇文章保证在3对左右,不要太多。 也可以将卡通和专业医学图像结合起来来完成。 为了有效加强读者对漫画插图的理解,可以在漫画下方或上方插入一段文字来解释漫画的内容。 同时,描述内容时不要太专业,而是用简单的写作风格来描述。 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医学科普文本的可读性。
3.4 使描述生动:
通过控制医学科普文章描述的生动性,可以有效增强医学科普文章对读者的吸引力,同时提高读者阅读过程中的趣味性和理解难度。 在生动描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 在某种疾病的预防和呈现上,可以通过生动的描述来实现,如《家庭医生》中的“她恳求”一文《医生砍掉我的小指头》就是以故事的形式,通过内容安排生动。 文章开头是:张晓女士见到医生时说:“无论如何,请把我的小指切掉吧。” 砍掉一段。”这样的开场情节有效地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后续对疾病的解释奠定了基础,增强了文章对读者的吸引力,提高了可读性。
综上所述
医学科普作为公众获取健康医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公众健康生活习惯的主要引导。 加强医学科普的可读性是有效实现其目的和价值的最佳选择。 在提高医学科普文章可读性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和材料选择和设计灵活的方法,从而有效地实现医学科普文章的可读性。
参考
[1]吴玉梅. 阅读科学与趣味,深度阅读科普文章[J]. 阅读与鉴赏:教学与研究,2010(5):26-27
[2] 王晓芹. 科普图书插图多元化方法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2015
【科普医学随笔】相关文章:
科普论文(7篇通用篇)06-17
全科医学论文09-17
浅谈医学科普文本的可读性06-19
粤剧普及知识09-05
关于医学论文09-25
医学检测论文09-15
医学论文06-18
医学护理教育论文06-28
康复医学论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