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志标院士做客草原大讲坛讲述草业科学进展
197 2023-12-28
◎朱家磊泽康星五笔
编者按
人才兴则农业兴。 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 要以争分夺秒的使命感,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壮大农业科研人才队伍.
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 我国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经历了从发展到壮大的过程,其间对农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油菜基地,农技人员利用无人机进行春季管理 新华社记者 杨颖 摄
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和农业发展需要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 对此,要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积极促进农业科研人才的发展壮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大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农业强国。
我国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进入新阶段
我国历来重视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给予相应的政策引导。 回顾过去的发展历程,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新中国初期
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新的生产关系要求农业科技发挥新的作用。 我国由此开始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逐步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和相关领域研发人员的培养。 团队的雏形出现了。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确立,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的发展环境得到改善,极大地释放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人才创造活力。 取得了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形势,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为此,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各项支持人才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 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
农业农村发展优先地位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我国更加重视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也不断壮大。
经过上述阶段的发展,我国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实现了由发展型向壮大型转变。 从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看,作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农业科技企业发挥了巨大作用。
首先,高校利用自身在教育培训方面的特殊优势,广泛开展农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作出源头贡献,构建农业科技交流平台 共建农业科技现代化 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二是广大科研机构积极发挥专业技术平台作用,吸引、集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农业科研人才,通过不断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引导各类科研人才聚焦农业科技前沿,为农业科技研发打下坚实基础。 和服务的基础。
最后,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合社会创新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建立农业科技与农业高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技术“研发链、服务链、应用链”。 大力推动农业科技领域核心技术开发、科研人才培养和前沿成果应用。
可以说,现阶段我国对农业科研人才建设的各项支持政策较为完备,各类培训平台也趋于完善。 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较为扎实。
当前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难点
虽然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具有一定规模,培养平台和体系建设具有一定基础,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人才发展的困难。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梳理农业科研人才发展需求,实现人才数量增长和素质提升。
农业科研人才总量不足,难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
我国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起步较晚,长期以来一直面临人才短缺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业科研人才数量实现了快速增长。 但由于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科研人才内生不足、科研人才外部流失严重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成为相对短缺。
棉花育种专家赵国忠在观察棉花的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张丽云 摄
具体来说,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发展已经摆在国家战略的重点位置。 增加。 据统计,目前我国在大型农机装备、重点种业、循环农业等领域人才需求旺盛。 尤其是在种业振兴背景下,现代种业研发人才供给明显不足。 2011年,我国制定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农业科研人才队伍达到10万人的发展目标,当时为7万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此外,从我国科研人员总体发展情况来看,相关人员近年来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人员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但农业科研人员数量增加并不明显。 该领域甚至有下降趋势,占比明显低于国际水平。
农业科研人才结构不合理,与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要求不相适应。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集中在人才数量的提升上,对人才结构优化缺乏必要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急需人才比例较小。 二是基层农业科研人才缺口较大。 三是青年农业科研人才储备不足。 据统计,现阶段我国各级农业毕业生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和相应的农业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与世界农业大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国家。
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与农业农村人才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校园教育、在职培训和职称评定是培养科研人才的三种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在以上几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是高校人才培养与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要脱节。 我国高校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 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培养思路需要创新。 同时,重理论轻实际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有效满足社会需求。
其次,农业研究人员的培训机会很少。 各地农业发展相对复杂,对新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 但我国对农业科研人员的培训较少,导致他们对新兴技术和行业动态的了解不够,难以及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三是职称评审结果认定不够注重实际问题。 目前,农业科研人员职称评价标准在期刊论文中所占比例较高,而对一些实用的科研报告重视不够,很多科研成果未能更好地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据统计,我国农业前沿科技成果只有10%到30%用于实际生产,只有20%的科技成果能与地方需求相匹配。
科研环境不完善,难以激发农业科研人才的积极性。
以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经费投入为主要内容的科研环境作为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基础条件,是激发科研人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环境对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还很有限。
一方面,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从管理体制上看,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缺乏专业间的协调合作机制,导致各专业科研资源差异较大。 尤其是一些弱势专业,很难获得必要的资源倾斜,实现快速发展。 从科研自主权看,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农业项目在申报和实施时会受到外力或人为干扰,导致科研公平公正受损,进而影响农业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
另一方面,对科研人员的保障相对较低。 从经费上看,在我国各农业院校中,动物医学、农业工程、生物学等专业所需的实验设备和用品的购置价格和维护费用很高,而相关科研人员缺乏充足的科研经费。 从收入保障的角度来看,农业科研领域的高薪平台很少,且大多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 与其他领域相比,科研人员的工资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物质激励。
关于加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的组织领导。 党的领导是一切人才工作的基础。 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认识各级组织部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把农业科研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总体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制定合理的人才发展目标,多方位扩大人才规模,优化人才结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 二是各级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负面清单,对农业科研人才发展进行全面指导和督促。 最后,科技、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要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加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激励和考核管理,合力保障农业科研发展。农业科研人员。
完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 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关键是要坚持综合培养、分类施策的工作方针,最终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配置、培养、使用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一方面,要从顶层设计上搭建鼓励创新创造的平台,在科研方面建立有利于科研人才松动和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项目申报、日常管理、职称评定。 另一方面,成果输出要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将农民最需要的技术服务和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科研项目的重点任务。 沟通协作的合作机制。
完善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 农业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关键在培养。 当前,有必要对现有的几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创新和优化,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新思路。 首先,要根据各类人才培养平台的特点,建立学历教育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农业院校与地方相衔接的培训体系,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农业经验的优秀后备人才。农业科技领域。 二是充分发挥各类平台人才培养能力,通过必要的宣传引导和政策支持,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农业科技企业对农业科研人才的教育培训。 最后,对于一些急需的人才,要将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尽快推动农业科研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
提高农业科研人员保障水平。 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是激发农业科研人员创新热情的关键。 一是完善职称评审相关管理办法和指标体系,提高专利技术、行业标准、专题报告、发展规划等成果的比重,对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农业科研人员给予一定倾斜通过分类评价。 二是树立“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导向,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各类人才奖励,对部分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的农业科研人才,可采用年薪制、科研项目工资制等与研发贡献直接挂钩的分配方式,提高其工资收入水平。 最后,完善日常管理服务,通过优化工作环境、提高生活待遇,激发农业科研人才的工作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