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Robert McIntosh教授受邀来植保
99 2023-12-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农业强国建设。 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着眼统筹“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 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其精神本质,准确把握其内涵本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支撑。
充分认识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中国要强,农业就必须强。 纵观世界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强大,必须有强大的农业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长足进步,具备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基本条件。 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一)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就不全面、不完整、不稳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业不仅是基础和支撑,更体现了强国建设的速度、质量、卓越。 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还存在明显短板。 要把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优质高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未来,保障农产品供给,不仅要保持数量,更要保持多样性和质量。 当前,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总体有保障,但粮食供需仍紧平衡,大豆、油料作物自给率较低,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不足产能不足,稳产保供基础尚不牢固。 要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构建多元化粮食供应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食品消费需求。
(三)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 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统筹设计、统筹推进,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 这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也明确指出了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代要求。 要把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带动农村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全面进步。
(四)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增强,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公斤以上,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但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大而不强、多而不善的问题仍然突出。 要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管理体系,打造创新力更强、附加值更高、竞争力更强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准确把握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内涵
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是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是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 不仅体现了农业发展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也展现了打破规则的后发优势和追赶之势。 要准确把握农业强国建设内涵特征和基本要求,明确发展目标,找准重点突破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供应保障安全可靠。 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 世界上真正强大、没有弱点的国家有能力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 未来,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将呈现刚性增长趋势。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力更大、任务更重。 要始终坚持从根本上解决国内吃饭问题,深入实施土地储粮、科技储粮战略,构建让农民得实惠、得正义的机制确保粮农合理收益,全面落实党和政府的粮食安全政策。 确保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同时,要树立宏观粮食观,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业相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粮食供给体系,实现供给平衡。以及各种食品的需求。 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增强储备调控能力。
(二)科技创新自力更生、自强不息。 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动力。 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稳产增产,根本上依靠科学技术。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但在核心来源、关键装备等领域还存在较大差距。 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有利机遇,坚持农业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土地产量、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采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支撑的内涵。 发展路径。
(三)设施设备齐全。 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支撑。 旱涝保产的农田水利设施、先进适用的农机农艺装备、智能高效的现代设施农业,可以显着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业产量的稳定性。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仍不高,农业机械装备仍存在短板,仓储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仍滞后。 要注重为农业配备现代化物质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弥补水土资源先天不足。
(四)产业链健全、高端。 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突出标志。 农业产业链延伸、链补、链强、链强,是价值链迈向中高端的过程。 如果农业只停留在第一产业,那么它永远处于整个产业链、价值链的最底层。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2.5:1,低于发达国家的3:1-4:1。 产业链短,综合效益不高。 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从种植业、养殖业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发挥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倍增效应,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将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产业优势。
(五)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 大多数农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吸取了深刻的教训,积累了经验。 近年来,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但水土资源和环境约束依然趋紧。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工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六)国际竞争优势明显。 这就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拥有较强的规则制定权、产品定价权、资源控制权,是一个国家农业综合实力的直观体现。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将进一步加大。 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拓展优势农产品和农业技术装备市场,积极稳妥利用国外农业资源,深度参与全球粮食和农业治理,加快培育农业强国。国际农业竞争新优势。
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重点任务
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将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 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必须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以技术和机制创新为动力。 以设施装备升级为重点,推动农业发展从追求速度和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率和竞争力转变,从依靠传统要素向注重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从产业链相对单一走向集聚一体化。 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
(一)推进耕地保护和建设,各方面加强。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 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加强建设,严格管护,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提高。 严格保护耕地数量。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补足永久基本农田,足额划地、建档登记、严格考核、终身问责确保实名实名。 规范耕地占用与补偿平衡,建立按产能补充耕地核算机制。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逐步将永久性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现人均高标准农田一亩、人均粮食占有量600公斤,使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更加坚实。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综合利用盐碱地,实施国家黑土保护工程,提高耕地地力水平。 加强耕地利用管理和控制。 严格执行耕地利用优先顺序,建立健全耕地用途管制法律、政策和技术体系,构建耕地种植用途管制“一张图”,确保耕地资源合理利用。主要用于生产粮食、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和饲草饲料。 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原则上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二)推动农业科技装备各领域突破。 以农业科技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突破,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推动农业科技从跟随、运行走向引领,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 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科技创新。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设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一批航母型种业领跑者,实现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种子自主可控。 加强农业战略科技能力建设,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基因编辑、生物工厂、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突破。 构建多元化、优势互补、高效协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推动先进农业机械的研制和应用。 实施农业机械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协同研究,打造推广一批大型大马力机械、适合丘陵山区的小型机械、高产机械。 ——高效智能农机,整体提高种植、养殖、农牧渔业等各环节机械化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加快发展现代寒旱农业和戈壁生态农业,探索发展植物工厂、垂直农场和立体养殖,建设海洋牧场,促进空间立体利用,拓展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田园、智慧农场。
(三)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全流程转型。 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 加强退化农田管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护农业生物资源,降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促进畜禽粪便、秸秆、废农膜等资源化利用,净化产区环境。 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推进长江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河流经济带和黄河流域。 构建农业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培育服务主体。 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重点,引导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推动农民合作社兴办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导、农民合作社跟随的农业产业和家庭农场,以及大量小农参与的产业联合体,为小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创新服务方式。 培育专业农业社会服务组织,支持农业服务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流程托管服务,开展耕种、托管、征收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提质增效。
(五)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 以拓展农业多元功能、挖掘农村多元价值为方向,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产销衔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立足乡村独特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具有鲜明地域、民族、地方特色的产品产业,发掘传统工艺,培养乡村工匠,打造“土名”乡村特色品牌。 壮大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引导企业产区建设原料基地,布局加工能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 加强产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健全农农结合机制,把产业增值效益和就业岗位更多留在农村和农民。 搞好乡村休闲旅游。 依托乡村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医疗卫生等产业融合,发展田园康养、科研、旅游等休闲农业新业态。寄宿家庭的医疗保健。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推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推动生产镇、生产村一体化,形成“一县一业、一特产”一镇一品一村”的发展格局。
(六)推动农业对外合作全面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合作共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对外合作关系,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 推动国际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 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创新农业服务贸易发展。 培育国际粮商和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推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协同布局。 深化对外农业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多双边农业合作,稳步提高农业对外贸易和投资水平。 聚焦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领域,加强全球农业科技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和农业治理,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和规则,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影响力。 (来源:中国农机化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