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Robert McIntosh教授受邀来植保
99 2023-12-24
绿色是农业的亮丽底色,绿色发展是“三农”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7月1日”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风格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 新形式。 在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上,农业绿色发展一步步迈入新征程。
绿色革命:回顾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批批农业科技工作者不断追求“绿色”和“梦想”。 可以说,他们历尽艰辛,高低求索。 “绿色革命之父”、该校名誉教授诺曼·布劳格先生生前致力于半矮秆小麦的培育和推广。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学校名誉教授袁隆平先生一生都怀揣着“草下乘凉的梦想”。 学校历史上,广大师生积极参加了“小麦保卫战”、“改土治碱造福衢州”、“黄淮海”农业科技攻坚战、“燕山之路”等重大战役。 ”,发展“生态乡村”、“绿色农业强国”、“绿色农业”。 “植保”、“绿色食品”不断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潮流。
有着近半个世纪历史的中国农业大学衢州实验站,见证了“绿色革命”的风波。 衢州试验站始建于1973年,当时正值世界第一次“绿色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其主要标志是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量。 也正是这一年,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20世纪90年代,世界提出第二次绿色革命。 进入21世纪,新的绿色革命初现端倪。
“双高”创造:说在农民心里、做在农民心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高”理念逐渐进入农业发展视野。 农业“双高”是指农作物高产和资源效率高,直接解决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第一次“绿色革命”未能解决的问题。 然而,怎样才能成功踩上“双高”跷跷板呢? 依托衢州实验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扎根“三农”第一线。 高效利用、协同”是综合创新的支点。
2009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衢州县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在衢州白寨乡启动。 师生们毅然扎根白寨,创造性地建立了村里第一个“科技院”。 以“距离、零时差、零成本、零门槛”的方式,一举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农民参与科技创新。目前,“科技大院”模式已在全国推广、全球实践。
“双高”示范表彰暨实地培训活动(新闻中心历史报道,郭忠摄影)
综合“双高”技术模式虽然较为复杂,涉及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土壤改良施肥技术、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等,但由于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紧密结合,对广大农民来说,全面“双高”技术模式的落地是一个奇迹。
当年,曲周县共有14个村建立了“科技院”,“双高”示范面积很快就达到了1万多亩。 其中,范李庄村12户50亩农田突破了地块界限,实现了碎片化为整体的统一科学管理,赢得了增产增效的丰收。 农民们对“双高”示范表示由衷的欢迎,称赞“双高”技术不仅是说说而已,更是深入人心。 有的农民还编了一句顺口溜:“校园没有围墙天是墙,田野变成了大教室。育人能力与日俱增,忧愁与栋梁共担。”
可以说,农业绿色发展只要以亿万农民为中心,就一定能够赢得农民的支持,就一定能够焕发出农业技术创新的无穷活力,不断走出困境。中国特色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集成创新:新绿色革命催生创新系统工程
2011年3月28日,陈新平、崔振岭、张福锁等人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保障粮食安全的土壤-作物综合管理体系》,提供了“土壤作物综合管理体系”的成功案例。 ——作物系统管理”,揭示作物高产与资源效率的“双高”协调管理。 绿色增产技术体系和绿色发展集成创新即将形成。
党的十八大后,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2013年第0001号提案是九三发布的《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的建议》学会中央委员会。 这个“一号建议”关系国计民生,备受关注。
2016年9月8日,张福锁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研究论文《科技大院让中国农民增产增效》,阐述了“扎根农村、前沿” “县域实现增产增效的创新、方法和路径”为全面实现绿色生产增效提供了理论、技术和实施方法。
2018年7月22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绿色发展学院揭牌。 随后,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成立,北京市高精度农业绿色发展学科成立。 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作物科学、畜牧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和农业工程等多学科交叉创新平台着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理论和方法体系创新特别是创新绿色生产技术模式,以科技支撑支撑绿色发展。
2019年4月25日“县域农业绿色发展战略与实施途径”项目启动研讨会(新闻中心 欧阳永志 摄影)
近年来,学校集中力量、智慧打造曲周县“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重点解决“多学科交叉创新”“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等重大问题。全县实施“绿色农业发展”。 这些实践和研究表明,农业全产业链融合绿色发展日益成为通过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
农牧结合:更大范围创新农业绿色发展
2019年7月19日,国家农业农村部“农牧交错带牛羊养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暨“优质绿色饲草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并由中国农业大学组织实施。
畜牧业和农业养殖连接广大牧区和农业发展,拓宽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千百年来,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八省(自治区)的农牧交错带,在发展中不时遇到如何正确处理农牧业关系的问题。有自己的农业和畜牧业。 农牧结合创造发展优势。 农牧业一旦分离,发展必然受到限制。
事实上,中国农业大学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深受祖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 他们长期关注畜牧业、牧区、牧民的发展。 在“种养结合、绿色发展”方面已形成独特的研究优势。 因地制宜、农牧结合、种养平衡、循环利用,成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原则。 在依托衢州实验站的科研工作中,师生们也较早取得了“现代农牧业一体化生产技术”的关键成果。
为培养我国畜牧业未来领军人才,中国农业大学于2011年与国家乳制品工业技术体系、国家牛肉工业技术体系联合设立“牛精英”计划。 “牛精英”十年磨一剑。 以“起点卓越、追求卓越”为核心价值观,将畜牧业未来领军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和产业需求双向对接,成为我国第一所覆盖全国80%地区的农业大学。 畜牧学科学生实训平台。
青年学生参加“牛精英”项目活动(动物科技学院供图)
西藏扎囊是一个农牧结合的农业大县。 为支持扎囊县现代农牧业和循环农业绿色发展,2017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西藏扎囊教授工作站成立。 教授工作站将绿色扶贫方案送达雪域高原最后一公里,指导协助建设种植业、养殖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创新牧区产业带动扶贫模式。
在祖国的土地上,从东北到海南,从青藏高原到黄淮海平原,从农区到牧区,学校师生通过田间试验站服务农业绿色发展,教授工作站、“科技院”、产业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共建对、实习基地等上百个散布在全国各地,展现出一幅万军奋战起步的生动地图业务。
绿水青山:坚定“大国、农村、农民”绿色发展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冰雪是无价之宝; 要坚持山水林天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管理。 这为国家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石羊河流域是甘肃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 是中央多次强调“绝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重要生态保护区。 2004年,学校在甘肃武威正式成立石羊河实验站。 这是石羊河流域唯一以节水为主的野外科学实验站。 十余年来,康绍忠教授团队扎根石羊河流域,用汗水“留住每一滴水”,最终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节水发展的新路径。
师生在石羊河实验站开展主题活动(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供图)
2017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成立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全面建设和发展土地资源、土地管理、土地整理工程、土地信息技术等学科。 学院师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投身保护“耕地大熊猫”,坚守吉林梨树实验站,筑牢保护“耕地大熊猫”的“战斗堡垒”。黑土。 河南发生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后,迅速组建了科技攻关团队,第一时间完成了河南省被淹农田空间分布图和洪涝灾害遥感监测分析报告。
2018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成立草原科学技术学院,重点培养草原产业拔尖创新型、行业领军人才,服务我国草原生态建设发展。 特别是多年来,学校建立了河北固原国家野外草原站,以研究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和生产问题为目标,系统研究地质地貌转型效应,气候和土地利用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影响及其相互作用。
学校围绕新时代绿色发展,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组织编制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科技创新方案》。 该项目被列入国家“十四五”科技计划项目部署类别。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部署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变,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完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美丽宜居环境。 以融合创新为内在动力,中国特色农业绿色发展迈入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