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领域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报道
134 2023-12-19
中央、国务院于3月2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曾、、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在这次表彰大会上,我院有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数量分别比2002、2003年增加4项,增幅显著,令人鼓舞。
现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成果介绍如下:
一、生化辅助育种技术选育优质、多抗丰产系列新品种—中棉所24、27和36
“中棉所24、27和36”等三个品种是由我院棉花所所长喻树迅研究员主持育成的。
发展早熟不早衰、优质、多抗棉花品种,是解决我国主产棉区新疆气温前期低后期下降快、黄淮两熟棉区气温不足,造成霜前花率偏低、纤维强度差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本项目采用生化遗传辅助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以丰产、抗病、适应性广的育种材料为母本,以高强力的优质材料为父本进行杂交,以早熟为基础,重点突破早熟与优质的负相关,兼顾多抗与高产,并结合生化遗传辅助育种技术,在早期进行抗氧化系统酶的检测,克服早熟与早衰正相关的弱点,育成了早熟不早衰、丰产、优质、抗病性强的棉花系列新品种中棉所24、27和36。在棉花育种上独辟蹊径,创建生化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并将该技术体系成功应用于棉花早熟不早衰新品种选育,此技术国内外未见报道。所育品种生育期为110天左右,霜前花率85%以上,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该系列品种适应性广既适于黄淮棉区作麦棉夏套,也适于新疆、辽宁、京津唐作一熟春棉,三年累计推广3100多万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中棉所24
中棉所36
新中36机采
二、猪病毒性腹泻二联疫苗
猪病毒性腹泻二联疫苗是由我院马思奇研究员主持研制的。本项目属预防兽医学领域,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TGE)和猪流行性腹泻(PED)二联灭活疫苗与弱毒疫苗。是预防猪病毒性腹泻的主要手段,配套使用的系列疫苗,主要用于妊娠母猪的被动免疫以保护仔猪,也用于主动免疫保护不同年龄的猪只。是国家“八五”、“九五”计划的专题项目。二联灭活苗主动免疫保护率TGE为100%,PED92%,被动免疫保护率TGE87.9%,PED82.4%。二联弱毒疫苗主动免疫保护率97.7%,被动免疫98%。两种二联疫苗的免疫期为6个月,仔猪被动免疫期是哺乳期至断奶后一周,疫苗保存期(4-8℃)为一年,弱毒冻干苗-20℃保存期为二年。
二联灭活苗从区域试验至今,共制备2,600万毫升,推广应用于除、青海之外的各省、市、区。共预防接种500多万头母猪及330多万头仔猪、中成猪。免疫效果良好,保护率在90%以上。
三、梅花鹿、马鹿高效养殖增值技术
梅花鹿、马鹿高效养殖增值技术是由我院特产研究所所长杨福合研究员主持完成的。
本项目通过对梅花鹿、马鹿营养代谢、茸角发生发育机制、营养需要、高效饲料配制技术、常发性传染病综合免疫程序及鹿茸加工新技术等研究,得出了不同种类饲料、不同饲养条件下梅花鹿瘤胃消化特点、瘤胃内主要代谢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梅花鹿生茸期能量代谢规律;得出了茸角发生发育机制与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号(IGF-I)、与营养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可直接应用于养鹿生产的适宜饲粮营养水平、营养需要量、日粮结构及饲喂方式;评定了豆类、饼粕类、谷物类、糠麸类、树叶类、牧草类、秸秆类等鹿常用饲料营养价值表;研制出了梅花鹿、马鹿不同生理时期的专用预混料;制定了茸鹿常发性传染病综合免疫预防程序和仔鹿非传染性常发病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带血大枝型茸加工和低温干燥加工的新工艺。填补了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项目的突出特点:
1、系统性强。项目研究从梅花鹿、马鹿的营养生理、鹿茸生长调控、营养需求、饲料配制、疾病防治到鹿茸加工,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茸鹿饲养中亟待解决的主要关键技术难题。
2、具有源头创新。项目研究了梅花鹿瘤胃消化代谢特点,能量代谢规律,茸角的发生发育机制与营养调控机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3、应用效果明显。本成果的应用,可明显提高茸鹿的生产性能和成品鹿茸的优质率、有效地降低成年鹿和仔鹿的死亡率,节省精饲料和蛋白质类饲料的效果显著。
4、适用范围广。本成果适用于全国各不同养殖规模的梅花鹿、马鹿圈养饲养场和放牧饲养场。
本技术已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山东、河北、内蒙古、山西、新疆等16个省区,260多个茸鹿养殖场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累计推广规模达约22万头次,累计新增效益近2亿元,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高产优质抗(耐)病广适性油菜新品种中油杂2号
中油杂2号是由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云昌研究员主持育成的。
中油杂2号特性优良:1、丰产性突出:湖北省区试平均亩产195.10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73%,全国区试平均亩产154.5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91%,均居参试品种(系)首位,增产极显著;湖北省和全国生产试验比对照平均增产18.00%以上。2、稳产性好:湖北省区试连续三年(含一年预试)和全国区试连续两年共47个点次全部增产,且增产幅度大。3、适应性广:全国(长江中游区)区试的湖北、湖南、江西三个省每个试验点增产;生产示范试验的安徽、陕西、河南、四川、江苏五个省连续两年10个点次全部比对照增产。4、品质优:种子芥酸含量0.90%,商品籽硫甙含量20.70μmol/g(饼),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含油量高:含油量41.45%,比对照中油821高1.85个百分点。6、抗(耐)病性强:全国区试调查,中油杂2号菌核病发病率6.81%,比对照发病率(16.37%)低9.56个百分点;病毒病平均发病率3.23%,比对照平均发病率(4.58%)低1.35个百分点。
中油杂2号适应长江流域和黄淮南部种植,2000年以来,在湖北、四川、安徽、江西、湖南、陕西、河南等省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创经济效益近6亿元。该品种的应用推广在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增加油脂供给、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动优质油菜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效益巨大。
五、双低油菜速测技术及芥酸硫甙速测仪
本项成果是由我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员主持完成的。
该项成果适于双低油菜加工、收购、生产、贸易、科研、良种繁育中快速检测使用。在全国油菜主产区12省(市)推广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技术原理、创新点及关键技术:①研究发现油菜籽硫甙与特异外源酶和显色剂反应生成有色产物与硫甙含量间的关系,首次提出基于这一反应测定菜籽硫甙的技术思路;②筛选出适于硫甙速测的特异性酶,探明菜籽硫甙与特异性酶和专用显色剂反应形成的有色产物特征吸收波长及温度、pH值对特异性酶活性影响,优化样品细度、取样方法,建立硫甙速测技术; ③通过稳定剂、温度、体系总体积、制样方式及取样量对芥酸测定值影响的系统研究,发现菜籽芥酸含量与浊度值间的相关关系,建立芥酸速测技术;④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研制出同机测定芥酸、硫甙,直接读数、打印输出结果的优质油菜速测仪(芥酸硫甙速测仪)。
项目的主要特点及科技水平:①测量速度快、费用低,操作简便,对环境适应性强,适于现场收购使用,有利于实行双低菜籽与普通菜籽分开收购,实行油菜籽优质优价,提高农民种植双低油菜的积极性,符合农产品质量速测技术的发展趋势;②创新性强,针对性强,填补国内外同类研究空白;③成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强,示范推广应用速度快;④学科交叉性强,对畜牧、养殖等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大;⑤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潜在效益大。
六、超级稻协优9308的选育、超高产生理基础研究及生产集成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该项成果是由我院水稻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其主要内容是:
1.协优9308的选育:在超级杂交稻育种亲本选配理论指导下,利用籼粳特异分子探针和形态指数,通过C57(粳)//300号(粳)/IR26(籼)籼粳复交组合,育成恢复系“R9308”,配制出协优9308。协优9308克服了多年来籼粳优势利用中结实率偏低的难题,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和增产潜力,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优良,株型挺拔,青秆黄熟,是超级稻的一种新的株型模式。
2.协优9308高产生理模型研究:采用对比试验,提出了以单茎(蘖)生物产量优势为基础,茎蘖顶端优势、粒间顶端优势和根系顶端优势为中心(简称为一个基础三个中心)的超高产水稻生理模型和“后期功能型”超级稻新概念。
3.协优9308超高产生产技术集成:多点开展超级稻协优9308生产集成技术百亩和千亩示范研究,提出一套以精确施肥、定量控苗、干湿灌溉、综合防治等技术为核心的行之有效的超高产生产集成技术。
4.推广应用情况:建立了电影、电视、技术专集、网站、VCD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