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领域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报道
134 2023-12-19
武汉未来家园采用立体无土栽培技术和物联网全智能空间管控,可实现一年九种农作物的连续收获。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朱西勇、通讯员熊立兵摄)
在秭归县茅坪镇建东村茶园里,喷灌设施正在大显身手。 (世界网 郑家宇 摄)
新洲区发展铁桶养鱼、铁桶虾养殖产业。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西勇 摄)
傅廷东院士。 (资料图)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崔玉宇王童通讯员柯凤英罗贝贝
8月20日晚,秭归县郭家坝镇烟灯堡智慧农业示范园负责人刘国华敲击手机,启动了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 清澈的水直接流到果树根部,瞬间解了数百亩果园的干渴。
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技术……农业农村现代化快速推进,传统农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年变革时期,农业科技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始终坚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把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作为战略选择,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用科技塑造发展新优势,创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先导区。
最新数据显示,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比十年前提高近8个百分点。 一个又一个重量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壮大,改变行业面貌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服务推广队伍行走在田间田野,为高水平农业产业集聚力量、赋能。农业优质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培育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项技术可以创造奇迹。 今年5月底,崇阳君庆家庭农场负责人程艳体验到了一颗小小的玉米种子带来的惊喜——新品种“华黑天诺1号”200亩的首次试种。 收获后,需要3天时间。 已经卖完了,最贵的卖到了15元。
“华黑天诺一号”是湖北红山实验室的最新成果之一。 红山实验室作为我省着力打造的重大生物育种创新平台,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11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建设。 选择一批涉及水稻的重大产业链项目和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开展联合研究。 、油菜、玉米、棉花、柑橘、蔬菜、生猪、淡水鱼等领域。
红山实验室是我省培育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生态圈的一个缩影。
湖北是农业大省和科教大省,拥有农业科研教学机构73个,农业科技研发人员5200人,其中农业院士14人。 十年来,我省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 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断提高,重大关键成果不断涌现。
搭建大平台,将个体努力转化为协同创新。 我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国家和湖北战略需求,加快建设武汉国家农业创新中心、洪山实验室、国家农作物表型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神农)促进科技、人才、产业和资本集聚的设施。
组建大团队,推动瓶颈技术从单点突破向集成创新转变。 全省组建特色水稻、稻田油菜、蔬菜、马铃薯、地道药材、茶叶、非洲猪瘟、鳗鱼、食用菌9个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打造分工明确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劳动密集、协作紧密、优势互补。 技术系统。 截至目前,各团队已筛选新品种(系)21个,建立优质高效技术模型15个(套)。
谋划大工程,围绕“补优势、补短板、破卡点”,加强农业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和前瞻布局。 我省确定了农业核心算法、南方籼稻、耕地地力恢复等9个优势领域和水产蔬菜等11个湖北特色领域,建立了79个项目储备,以“湖北能”满足“国家需要” “湖北主任”引领核心研究方向。 大力推进油菜籽和大豆技术革命自强行动,实现大豆生产降本增效,荆门市高油酸油菜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
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团队发现可使玉米、水稻增产10%左右的关键基因; 傅廷栋院士团队研发出抗根肿病油菜籽和板蓝根型油菜籽,引领油菜育种新方向; 中国石油学院王汉忠院士团队培育出的高产油菜籽高油优质抗密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单产超过213.11公斤,含油率50.38%,成为油菜籽新品种。国家新品种试验含油量最高的品种; 省农科院梅书奇团队研发的“塞杜黑猪”新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实现我省国家审定猪品种“从0到1”的突破; 武汉大学朱仁山教授培育的低镉吸附水稻新品种,为污染农田的利用提供了机遇。 一条科学之路……农业科技为湖北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点燃了强大引擎。
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对接,成果“种”进田间
技术创新就像一场接力赛。 实验室开发的结果仅完成了第一阶段。 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作用,关键是打通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湖北湘佳生态农业公司将新鲜板蓝根、油菜芽用水烫过,鲜甜嫩滑。 “它是板蓝根,但它看起来像油菜籽;它是油菜籽,但它具有板蓝根的抗病毒特性。”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板蓝根油菜研发团队成员葛先红介绍,“菘蓝一号”是通过板蓝根(又名板蓝根)获得的。 )与甘蓝型油菜体细胞杂交及多代筛选,将板蓝花抗病毒活性成分相关基因导入油菜中并进行栽培。 实验证明其具有显着的抗H5N6流感病毒活性。 去年12月,该项目通过省科技厅验收,成果移交湖北湘切生态农业公司。 已在甘肃、河北试点成功,计划今年秋冬季在我省推广种植。
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对接,把科技成果“种”进田间,让田间“长出”新希望。
我省每年都会发布重大农业技术,今年又发布稻田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技术、新型“双臂前行”等农业技术服务产业链十大领先技术梨树棚架栽培技术. 上半年,全省共创建农业技术示范模式769个,开展示范观摩活动594场,集中示范面积339万亩,辐射1766万亩,实现节约成本、提质提升38亿元。
为让科技服务更加高效,我省深入实施院士专家以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的“515”行动,以5位院士领衔,牵头组建15个科技团队涉农高校和科研单位与15个重点县市对接。 围绕水稻、园艺、油菜、渔牧等优势特色产业痛点、难点开设实地班。 仅今年以来,全省就组织开展“515”科技服务活动94项,鳗鱼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福白居绿色防治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落地生根。
让创新链融入产业链。 随着我省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515”行动全面升级。 院士专家团队聚焦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服务50个县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对接500家龙头企业。 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锋县建设加快。 华农、省农科院、长江大学分别与香洲、枝江、石首共建联合创新中心、产学研联盟、产业孵化器。 收集。
科技成果“变纸为钱”。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武汉)培育的大豆品种转让费达1500万元,省农科院苦心十年培育生物农药“死谷芽孢杆菌” ,市场转让价高达5000万元。
“本土专家”“田秀才”涌现,科技兴农成创业热土
成功靠才华,事业靠才华。 乡村振兴的大舞台需要更多的“土壤专家”、“田野人才”、“乡村创客”。
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董事长胡丹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成功打造武汉首个“无人农场”模式。 农业产业效率提高20%,每年为国家提供粮食3000万斤。 他刚刚入选2022年度农民教育培训“百名优秀学生”保障供给先锋。
荆州“新农民”严斌在稻鸭养殖的基础上放青蛙。 这种奇妙的组合,不仅具有通风、拌泥、施肥、保水、省苗的功效,还能带动农民致富。 去年,他获得了全国省级农村实用人才双创项目大赛一等奖。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实用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推广者,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鼓励更多实用人才投身乡村创业,近年来,我省建立了以乡村振兴“头雁”人才培养为主导的分层分类、分级人才培养体系。
对农业从业者来说,实施以县为重点的农民优质培育工程,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 针对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下乡创业投资人、转业军人、职业女农民等特定群体。以市州为重点,实施农业创业培育计划,重点抓好农业创业培训; 为村级组织建设带头人、农村党员、乡村致富带头人,依托国家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每年培训1500只红“头雁”;为农村龙头企业、合作社领导重点产业链,聚焦全省,实施产业“头雁”计划,依托省内外知名教育机构,加强培训和创业孵化;以农业职业院校为主体,“多学院”实施“学生一村计划”,为基层培养“能回、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农村人才。截至目前,我省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超过150万人。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启动“农村人才倍增计划”,培养1.8万多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让更多人才在农村领域施展拳脚。
“数”读
湖北农业科技十年
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创新中心(全国仅有5个,华中地区唯一1个)
省级以上涉农重点实验室65个。
195个省级以上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55个(其中国家级11个)
107个校企联合创新中心
建设50个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312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
农作物种植收获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28%
自豪!
这些是湖北最农业科技
在油菜籽中发现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Polim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ol cms)
打造全球最大的油料作物种质资源库
打造全球基因型最丰富的国家级猕猴桃种质资源圃
建设全球保存品种、类型、生态类型和数量最多的水生蔬菜资源圃
打造出全球含油量最高的油菜籽新品系“Q924”(含油量高达65.2%)
世界第一株试管莲藕诞生
克隆世界上第一个、应用最广泛的水稻杂交不育站点
创建第一个国际猪综合组学知识库
全球首个柑橘胞质杂交无核新品种“华优2号”诞生
研发出全球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
选育出全球首个高效硒蔬菜杂交种“色紫园1号”
创育出全球首个抗青枯病、大果番茄新品种“华番l2”
选育出国家首个含油量超过50%的高产优质冬油菜品种“中油杂19号”
我国首个抗根肿病杂交油菜新品种花油杂62R
培育出我国第一个转基因抗虫水稻品种
在国内率先培育出黑尾鳊、鳜鱼、肥头鱼良种。
自主研发生产的猪伪狂犬病疫苗销量全国第一
我省首个国家审定猪品种“塞杜黑猪”诞生
选育首个虾稻共作专用水稻品种“小岛一号”
得到启发!
这些科学进步是未来可期的
提出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粮食生产的“绿色超级稻”理念和计划
发现关键基因可使玉米和水稻产量分别提高约8%和10%
开发出全球首个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并获批进入临床研究
栽培板蓝根绿色蔬菜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
培育出高产、高含油、耐密植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单位面积含油量翻倍成为可能。
研发出耐卤干型辣椒新品种“E干辣椒101”,可使酱焖辣椒原料成本降低1/3
培育抗根肿病萝卜新品种“初育2号”和红甘蓝芽菜新品种“宝育60”,提高十字花科蔬菜可持续生产能力。
研发出低镉吸附水稻新品种,为污染农田利用提供科学路径
开发MNP标记技术,填补国内外实用、准确、高效的植物DNA鉴定技术空白
鉴定了调节鱼类肌间刺存在的关键基因,并创建了无刺武昌鱼新种质
我们开发了池塘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大大提高了养殖密度。 同时,固体废物排放率达到93%至96%,基本实现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