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30万中国农科院规划玉米种业研发

本站原创 2023-12-14 10:25:45

8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简称“所”)成功举办首届玉米单倍体工程育种研讨会。 会议主题为“科技企业合作,打造玉米种业研发新模式”。 来自20多家科研机构和30多家国内顶尖种业公司的100余名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重点关注玉米双单倍体(DH)技术与全基因组选择(GS)技术的有机融合和发展。探讨了高效育种研发体系的构建。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玉米产业体系首席研究员李新海介绍,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占粮食总产量的40%,是重要的基础作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但我国玉米品种研发能力与国际种业公司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要构建以技术集成驱动的高效技术体系,聚焦机械化、绿色化、专业化三类种质创新,支撑重大品种培育。 ,掌握玉米种业话语权,提高品种自给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DH和GS技术是当前玉米育种的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的重要支撑。 目前,全国每年生产的玉米DH品系已超过100万株。 如何快速评价、筛选和组合DH系品种已成为玉米育种的一大挑战和痛点。 两项关键核心技术的有机融合,是当前玉米育种的迫切需求,也是缩小我国种业研发能力与国际种业公司差距的重要途径。 随着国内靶向测序-液相芯片技术的发展,低成本、高通量、灵活的分子标记检测系统逐渐取代了跨国公司垄断的高成本、低灵活性的固相芯片技术,使得DH +GS技术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众多企业家和科学家分享了GS技术在DH系评价中的难点,包括如何获得高质量低成本的基因型信息、如何建立预测模型、如何利用环境信息、如何设计育种群体等关键问题在育种中。 。

  会议指出,数据标准化,包括芯片数据标准化、表型数据标准化等,是提高育种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协作共享的前提。 从研讨会上获悉,研究所多个团队通过联合攻关,成功研发出适合玉米育种应用的高通量、低成本液相芯片(3K和20K),非常适合种业企业开发区域卫生服务系统。 高通量评估。

  与此同时,研究所大数据智能设计与育种创新团队在统计算法方面也取得新突破。 其开发的DNNGP模型可以结合多组学数据,实现复杂作物性状的多维度精准预测。 科学技术研究院基因育种中心副主任、本次会议召集人之一的李亮研究员在研讨会上发出了“3万+30万”的共享号召,即通过各种方式共享3万个天然基因。科研机构和企业。 基于杂交系20K芯片信息和30万DH系3K芯片信息,整合表型信息,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构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育种技术体系,从而促进我国玉米育种发展从传统经验育种向智慧育种转变。 该倡议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响应。

  研究所所长周文斌在致辞中指出,企业正在成为品种培育的主体和种业扭亏为盈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研究院高度重视科技企业间的合作,大力倡导协作共享。 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研究所将以关键核心技术为抓手,整合技术,打造高效智能养殖支撑平台,建立技术协作联盟,构建科技企业合作新模式,从而为我国种业企业赋能。 提高研发能力,助力培育重大品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科研进展_农业科研成果_农业研究进展/

   农业研究进展_农业科研成果_农业科研进展/

  来源丨新华财经

  编辑丨农才军

  联系农才君丨18565265490

   农业科研成果_农业研究进展_农业科研进展/

上一篇:国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盟成立
下一篇:国内顶尖专家学者云集镇江研讨RNA加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