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强国之路评蒋长云新书农业强国

本站原创 2023-12-07 09:58:58

农业强国建设的中国之路/

 

  强国必先强农,方能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我们正在迎来从农业大国跨越到农业强国的历史时刻。 新征程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厘清:什么是农业强国? 中国应该如何走农业强国之路? 农业强国、农村繁荣、农民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不仅是农业农村和农村学术界人士关心的,也是关心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农业农村、农村问题的各界人士关心的。 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蒋长云研究员的新书《农业强国》就是基于这个时代的命题和最新话题。 研究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思想、实践路径和关键问题。 这部新颖独特的作品对于当前的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 我们把14亿多人的就业岗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全球实现消除贫困和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富而不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足仍然是全面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克服的难题。 《农业强国》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定位,根据作者参与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决策咨询和政策研究的丰富经验,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置于农业强国建设的发展进程之中。世界现代农业强国,动态审视农业强国建设。 放在全面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进行系统分析,对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和研判。 其中很多想法颇具启发性,具有借鉴意义。

  全球视野,本土定位。 他山之石,可以借鉴。 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农业强国之一,就需要了解世界农业强国的发展趋势和路径。 本书作者多年来持续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并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 此次,我们全面分析了不同农业体量、资源禀赋、发展类型的世界农业强国。 我们深入回顾美国、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农业强国的发展经验、教训和一般规律,总结出“六高六强”“八强”的共同特点。 “坚持”和“八坚持”的普遍规律,体现了本书的视野之广、思维之广、地位之高。 从现实需要来看,我国农业强国建设既要具有全球现代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又需要体现中国特色。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更多具有全球视野、立足本土的研究和探索。 本书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全球视野研究中国农业强国建设,探讨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分析世界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历史经验和普遍规律,借鉴借鉴。 我用的智慧和营养。

  学术分析和现实思考。 在本书中,作者依托国内外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工人人均固定资产形成总额等翔实数据,对农业强国相关问题进行了严谨、透彻的学术分析。 同时,研究视角也不局限于数字和指标。 提出,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持久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维度协同推进。 这不是一个单独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不要简单地简化为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 。 这一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启示意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建设农业强国,我们面临的农业,关系到中国的饭碗,关系到占国土面积大部分的农村,关系到5亿多农村人口。 更何况,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条件多样,​​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不同,这就决定了建设农业强国没有一条单一的道路。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中的复杂性。 它不能机械化或“一刀切”。 地方政府不应该急于提出一些自己没有把握的指标,而应该把它们当作总体的总体目标。 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

  立足农业、农村、农民,跳出农业、农村、农民。 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农业强国建设需要与农村现代化、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紧密结合、互动发展。 同时,需要与强国建设的其他方面耦合共生。 这就需要研究者对三农问题本身有深入的认识。 ,并且可以进行农村地区以外的分析。 本书作者长期注重从宏观视角、历史视角、产业融合视角的互动研究农村问题。 书中的研究既包括对农村发展和农村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包括对农村“超越工作”的宏观经济问题。 分析严谨。 作者提出,“发展现代农业,除了必须融入现代产业体系,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现代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融为一体外,还必须有现代文化、正是由于坚持系统性思维,作者对一些政策措施和矛盾问题的分析更加全面、准确,而且非常现实、有针对性。同时,本书讲解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流畅,更容易让农业内外读者理解和接受。

  当然,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其中存在许多新问题、新现象需要研究。 希望今后有更多与时俱进、关注实际、问题导向的研究和探讨,与广大农村大地的实践探索一起,共同打造中国道路建设农业强国。

上一篇:坚持四个导向加快农业科技自力更生自强步伐
下一篇:习在浙江考察时强调 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