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领域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报道
134 2023-12-19
6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2017-2020年重大科研进展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2017-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十大科研进展”。 其中,“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3个,“面向国家重大需求”4个,“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3个。
这些进展涵盖农业生物技术、主要动植物品种选育、推广应用、农业重大病害防治、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 它们具有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具有较大的产业支撑和影响力。 突出,体现了三年来中国农科院作为国家农业科研团队的使命和责任。 以下是十大发展的具体内容:
1、发现水稻的“自私基因”,挑战孟德尔遗传定律。 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首次克隆了水稻中阻碍杂种优势利用的自私基因; 阐明了自私基因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促进物种进化的机制。 这些发现对于创建广泛亲和的水稻种质资源以及有效利用优良种质资源进行优质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
2、首次克隆成功杂交水稻种子。 水稻研究所水稻染色体工程与基因组编辑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将无融合生殖的复杂特性引入杂交水稻,并成功克隆杂交水稻种子,实现了杂交水稻克隆种子“从“0到1”这一突破,为克隆种子固定杂种势研究和作物育种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3、解决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和、自退化问题。 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经济作物全基因组设计与育种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解决马铃薯自交不亲和问题,解析自减遗传基础,成功选育出第一个概念性二倍体马铃薯品种“优薯一号”为降低马铃薯生产成本、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4、家禽疫苗免疫成功阻断了人类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流感基础与防控研究创新团队率先发现H7N9高致病性突变株,研制出高效H5/H7二价禽流感灭活疫苗,并在全国范围内用于禽流感免疫预防和控制。 有效阻断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传播,每年为养禽业挽救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
五、非洲猪瘟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重要人畜共患病和严重外来疾病研究创新团队成功分离非洲猪瘟病毒株,顺利完成疫苗实验室创建和中间试制阶段,启动疫苗环境发布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6、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治技术,可有效防止害虫大面积再度出现。 植物保护所围绕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治技术,取得了多项国内第一。 成功研发种群预测技术,阐明害虫生物学规律,成功筛选应急防治药剂和天敌昆虫,形成防治技术方案。 。
7、首次打造覆盖全国的高精度数字土壤。 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耕作与种植系统创新团队融合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设计和土壤科学方法,开创了全球首个土壤大数据方法,成功构建了中国高精度数字土壤。 成果成功应用于农田保护与地力改良、面源污染防治、基本农田建设等国家工程实施中,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8、高产、高油、优质、多抗的油菜品种平均亩产油量翻一番。 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选育的国家审定油菜新品种“中油杂19号”,成功打造了多种绿色高效生产模式。 已在长江流域示范推广2000万亩。 区域试验含油量高达50%。 示范物理压榨面积平均产油量较对照提高100.6%,有力推动了我国油菜功能性、经济性、生态性、三产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提供了重要信息为推动我国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支援。
9、选育无角牦牛品种,填补牦牛圈舍国际空白。 兰州畜牧兽医研究所牦牛资源与繁育创新团队成功解析牦牛角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 自主选育的“阿什丹牦牛”成功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为我国优良牦牛良种生产和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养殖体系建设和牦牛养殖方式转变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为科技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助力青藏高原和西藏地区牦牛增产、牧民增收、产业增效。邻近地区。
10、自主培育肉鸭新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我国肉鸭品种国产化。 北京畜牧兽医研究院水禽繁育与营养科技创新团队采用4品系杂交育种技术,成功选育出高瘦肉率、高饲料转化效率的肉鸭新品种“中湖草原白羽肉鸭”鸭子”。 2017年,中武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销售商品鸭数量达到6亿只,约占全国市场的23%,实现了肉鸭品种本土化。
另据统计,2017年至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共获得科技奖励266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22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数的26%; 以第一单位发表论文17000篇,SCI发表论文8000余篇,其中Cell、Nature、Science等高影响国际论文51篇; 出版专着873部; 审定农作物品种645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353个; 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71项。 新兽药证书42个。 (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