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为营压实责任 市农科院开展安全生产联合检
156 2023-11-30
10月20日,在中国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际,三峡日报8版专版报道《科技赋能 智促振兴—宜昌市农科院扎实推进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工作纪实》,展现市农科院按照省农业科技五个一五五工程总体部署,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建强研发平台、发力科研攻关、助推产业发展,达成科创水平‘高大上’、成果转化‘土生金’、乡村振兴‘排头兵’预期目标的典型工作事迹。
湖北省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农科院、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刘晓洪对此作出批示:很好!宜昌院扎实推进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全力支撑全市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动能,值得肯定和点赞!
下附全文:
科技底气足,宜昌饭碗稳。
五五工程是十四五全省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即在十四五期间突破50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示范500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推广50项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50个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发展壮大5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16年以来,宜昌市农科院按照省农业科技五个一五五工程总体部署,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全市八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发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和可持续发展模式集成示范、乡村振兴示范村(镇)科技引领建设步伐,将科技创新优势持续转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动能,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9年3月,荣膺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宜昌发展贡献奖;9月,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宜昌分院正式挂牌,迎来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21年,获宜昌市事业单位脱贫攻坚集体记功……
建强研发平台科创水平高大上
农业科研,需要反复不断地对实验技术和品种进行田间试验、比较、筛选、培育生产等创新过程。好的实验基地和科研平台,是开展农业科研的必备条件。
市农科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拓展科研平台。全院拥有五大现代化农业综合性试验示范基地3000余亩。十三五以来,新建国家水稻品种特性鉴定站和国家植物保护枝江观测实验站2个国家级研发平台,累计建有国家级研发平台8个;建成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鄂西南柑橘、茶叶、蔬菜、猕猴桃、生态循环农业推广试验站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柑橘、茶叶、蔬菜等18个省级研发平台。
利用搬迁重建的机遇整合资源,市农科院在点军区建设的硬件设施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宜昌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于2021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中心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建有基因工程、组织培养等五大实验室,配置液(气)相质谱仪等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近千台(套),全院研发硬件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工作创新需要人才。近年来,市农科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采取引进高端人才和鼓励员工深造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打造了一支业务素质极为出众的科研队伍。全院96名在岗人员中,11人拥有正高职称,19人副高,30名硕博研究生,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市管优秀专家5人。
发力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土生金
市农科院科研人员致力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强化科研攻关,育出了一大批优质高产新品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通过向内挖潜,市农科院干部职工干事迸发,科研成果迭出。近年来,全院先后育成巨2优60、宜单7588等农作物新品种26个,柑橘采后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等15个课题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选送的宜昌宜红斩获第十二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 取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5个;一种油菜全株青贮方法等6个专利获授权;制定《魔芋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等省市地方标准22个;出版《中国四季玉米》等专著11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技论文100篇。
同时,完成了温州蜜柑换代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宜昌茶树品种适制性及对红茶品质影响的研究等150项涉及全市农业产业振兴的重大课题攻关,全部得出研究结论。其中,柑橘高品质栽培油菜全程机械化等科研和产业化水平得到邓秀新、李培武等两院院士的充分肯定,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秉持科研与科技开发并重的指导思想,市农科院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三农工作力度,采取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院企合作等方式,加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立五峰分院、兴山分院,夯实联合攻关实效;推进院企(地)深度合作,与鑫鼎生物、土老憨等市内50多家重点龙头企业实施战略联合,围绕成果转化建立示范基地,围绕生产实际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为产业发展开展全程技术咨询和服务,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累计为企业增效达10亿元以上。
助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排头兵
市农科院充分发挥农业专家智库和农业科技支撑引领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加快新技术推广步伐,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强化服务职能,抓实科技示范。市农科院分别在长阳、宜都、点军等县市区开展柑橘、茶叶、蔬菜等主导产业培训50期,累计培训产业带头人和新兴职业农民2万余人。近年来,先后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引进春见、爱媛28等60余个柑橘新品种,从中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在枝江四岗基地建立繁育苗圃。
市农科院探索推广优质稻+优质油+定单生产+品牌销售,成为宜东平原产业扶贫的重要模式。针对全市中山地带贫困村产业空心化问题,该院示范推广桃、李等水果新品种,既美化了乡村,又丰富了市民的果盘子,鼓了农民的钱袋子。微生物所团队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珍稀食用菌羊肚菌、大球盖菇等发展迅猛,现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
全员下沉,对秭归、五峰、兴山三县的84个村围绕产业扶贫开展调研指导。凝聚全院专家心血和智慧的《产业扶贫种什么·农科院专家如是说》手册,覆盖柑橘、蔬菜等12个学科36个主推品种,受到贫困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对口帮扶远安县龙凤村规划建设桃、李等小水果示范基地,累计提供发展资金100余万元。精准实施农业科技联乡入社5543行动,2021年,院5名科技骨干受聘点军区5个乡镇(街办)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组建30名专家团队,一对一进驻点军区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主推30项农业实用技术,辐射带动300个农户产业振兴。
立足于展示、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017年,市农科院高标准建起了现代农业展示中心,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连续三年举办宜昌农业嘉年华,迄今共接待国内外参观考察团50个,中小学研学5万余人。
肩负新使命,迈向新征程。市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院干部职工将紧紧围绕全市八大农业产业链发展需求,着力优化一个中心(宜昌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加快实施两翼发展(枝江、点军基地)、聚力推进三个更加(学科优势更加突出、支撑产业更加有力、科研条件更加优化),深入实施创新立院、人才强院、文化活院、合作兴院办院方略,为宜昌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再立新功!
五五工程典型案例
宜昌市农科院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转化到车间里,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科技赋能农业发展,让宜昌大地上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更丰盈、更多彩。
集成示范先进技术和模式及实用成果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为有力促进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市农科院大力开展农业先进实用科技成果集成示范,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套餐,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突破2项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市农科院利用引进的优质稻为基础材料,通过杂交改良其抗性和品质,培育香柱石2号等优质稻品种5个(正在参加湖北省2022年水稻品种区域试验),集成绿色高效栽培技术1套,巨2优80获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建立优质稻核心示范区1个,示范面积5000亩。
根据全国玉米产业的发展方向,市农科院研判未来玉米品种特性要求,定向开展种质资源创新,选育了适宜不同生态条件的两高、两低优质玉米品种宜单239,通过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
推广7项农业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市农科院在宜昌、荆门等地布置了300亩核心示范区,展示示范水稻品种巨2优68高效栽培模式;通过品种经营权转让的方式,与武汉隆福康农业公司合作推广巨2优68。
2022年,市农科院在鄂西南山区推广玉米品种宜单1628宜单17281万余亩。与湖北康农种业合作,冬季在海南进行了宜单1638示范工作亲本繁殖、小面积制种,今年在鄂西南平丘推广面积达2万余亩。
今年春茶生产期间,市农科院科技人员先后深入秭归九畹丝绵茶业、五峰汲明茶业等茶企,联合开展宜昌毛尖产品新特性研究,帮助企业优化宜昌毛尖加工工艺,提升产品品质。组织宜昌毛尖品质鉴评活动。
组织召开宜昌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组织团队专家多次前往荆州、十堰等地开展珍稀食用菌羊肚菌技术指导,推广《羊肚菌大棚设施栽培技术规程》标准,应用标准的生产基地产量稳定在250公斤,纯收益超过8000元。
在市现代农业展示中心打造宜昌柑橘种质资源多样性示范基地,引进、保存、示范柑橘新品种资源100个。召开全市柑橘新品种培训会,培训柑橘产业技术骨干、种植大户57人。帮扶全市11个5000余亩柑橘品改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示范样板。
示范2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市农科院在市现代农业展示中心示范魔芋避雨栽培模式,在长阳榔坪镇、秭归县桥镇等地布点林下套作魔芋和玉米间作魔芋模式示范,总面积100亩,辐射带动1000亩;与平村众赢(湖北)药业有限公司联合推广粮+药套种230亩。
建设2个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
以科技星火燎原乡村振兴
科技改变农业,不仅为农产品生产保驾护航,也为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
夷陵区三斗坪镇头顶石村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为桑蚕种养,在秸秆禁烧后面临处理桑枝难题,市农科院微生物所利用大球盖菇转化桑树秸秆,既减少了污染,又延长了桑蚕产业链,每亩增加纯收入3000元,实现了农作物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微生物所还帮助该村优化工艺,生产的桑叶红茶、桑椹酒等桑系列产品走俏市场,帮助农民增收200万元。
当阳市半月镇红光村多年来一直以生猪、水产养殖和柑橘种植业为主,增收渠道受限。近年来,宜昌市农科院帮助该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建成特色优质香稻、高品质油菜生产基地各1个,总面积达3000亩,其中核心示范区420亩。在该村建立产前、中、后技术服务体系,累计培训农民和乡村技术骨干近200人。
结对帮扶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助企业迎着科创浪潮勇往直前
为保障粮食安全,市农科院水稻团队帮助当阳飞翔米业引进特色香稻品种15个、建起50亩功能性稻种质资源圃,解决了企业核心品种储备不足的难题,在特色香稻产业示范领域带动作用明显。宜昌市政协、科协主席饶玉梅在飞翔米业调研时,对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壮大发展龙头企业行动成效予以高度评价。
五峰汲明茶业是当地的一家老牌茶企,但近年来由于科技创新活力不足,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农科院与汲明茶业共建茶树种质资源圃,进行田间性状调查,指导田间管理;完成宜红茶园土壤养分优化管理的春茶基础数据采集;组织企业参加宜昌宜红、宜昌毛尖加工技术培训及宜昌毛尖品质鉴评活动。汲明茶叶产品摘得2022宜昌毛尖品质鉴评活动银奖,员工王明涛在2022年全省茶叶加工发展职业技能竞赛中夺得第二名。(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