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资讯--广西新闻网
97 2023-11-25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杜垛子村村民正在采摘茶叶。徐传宝/光明影业摄
游客在唐山市丰润区新那木生态旅游度假区合影。新华社
江西泸西县美丽乡村新泉村。摄影:何绍辉/光明影业
20年前,山东省兰陵县戴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落后村。 戴村党委书记王传喜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在王传喜的带领下,党员群众奋发图强,脱贫致富。 2020年,村集体各项产业总产值3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万元。
从负债累累到年收入过亿元,戴村的转变折射出乡村振兴的波澜壮阔的历程。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断奋斗,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向我们以昂扬的斗志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示。
“三农”工作成效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质量密切相关。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亿万农民带头开展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总方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 结构性改革方面,“三农”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农业农村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广阔的田野里,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展开。
产业升级为现代农业插上翅膀
夏季,在四川广元市昭化区射箭镇五房村,青山绿水毗邻,空气中弥漫着中药材的清香。
五芳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 村里人的收入完全依靠传统农业。 过去,这里的贫困率高达21%,村民居住的房屋90%以上是土坯房。
如今的五芳村,中药材产业连片,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游客纷至沓来。 农业与旅游融合,为乡村增添了更多活力。 采用“公司+合作社+农场+农户”的运营模式,全镇1000余户贫困户通过产业振兴实现稳定脱贫。
为做大做强产业,五房村持续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份、农民变股东”改革,鼓励村里群众加入专业合作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利益联动机制促进行业发展。
洪范八政,食为第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从6000亿斤增加到1.3万亿斤,达到7000亿斤。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六年保持在1.3万亿公斤以上,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坚实支撑。 “米袋子”更加充实,“菜篮子”更加丰富,让我们稳住了自己的饭碗,赢得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主动权。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 改良种子和方法、智慧农业、测土配方等一系列科技突破,为现代农业注入了活力。 截至2020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迈上60%的新台阶,比1996年的15.5%提高44.5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
产业繁荣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各地立足本地特色资源,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了农民参与、企业带动、科技支持、资金帮扶的格局。
预计2020年农业总产值10.7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23.2万亿元,休闲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电商营业收入23.2万亿元。商业规模将接近4万亿元。 这充分说明,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农业的多重功能、多重价值日益凸显。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充满活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村建设让村庄焕然一新
地处偏远、交通拥堵,一直是寨中乡不少村庄的真实特点。 作为福建宁德柘荣县最偏远的乡镇,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对大山感叹不已。
近年来,寨中乡坚持把“四好乡村路”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寨中乡完成了全乡“镇乡主干道”工程。 目前已建成农村公路8条,有效解决了农村“出行难”的瓶颈。
“农村没有路,所以致富很难。一条乡村路连接着乡村和城市,却连接着贫困与繁荣、艰难与希望。” 寨中乡赤岩村党支部书记王卫华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部分农村照明依靠煤油灯,饮用水直接依靠井水、河水。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电气化建设有序推进,农村饮水条件大幅改善,公路、路网建设成效显着。 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从1978年的59.6万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404万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加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咬紧牙关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治理修复污染、地下水过度开采和水土流失。 同时,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采取多种方式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于维护、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推广城市污水管网向周边地区延伸。 村庄延伸覆盖,让农村更加绿化、更加宜居。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地因地制宜,努力保留地方特色,不断挖掘特色,丰富人文内涵,坚持内外兼修,提升美丽乡村品质。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农村不断改善绿水青山的“面貌”,提升“金山银山”的价值,真正描绘出生态好、环境美、繁荣富强的美好画卷。产业兴旺、人民富裕,找到了一条光明之路。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快村庄规划工作,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五年行动,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划新描绘了未来乡村建设的蓝图,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
随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村庄变得更加干净、更加美丽,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
增加收入,让农村居民富裕起来
“我在基地工作,每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田地都转移了,生活轻松多了。” 在江西省崇义县泥都乡龙溪村山盛园艺高山花卉盆栽基地,村民李雪华正在忙着给花卉浇水,来到花卉基地上班的村民们分头忙着,浇水、培土。种植花卉时,温室里一片忙碌的景象。
“响应政府号召,我回到家乡创业。现在基地里有30多名村民打工,他们不仅在家就业,还掌握了一些花卉种植技术,成为了职业农民。” ”。 基地负责人蔡彩建表示,基地的建成实施,促进了涅都乡高山花卉产业的强劲崛起,有效促进了当地群众致富增收。
乡村振兴既是农民增收致富的起点,也是归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支持农民外出务工,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201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提前一年实现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连续11年超过城镇居民。
在农民增收路上,速度与质量齐头并进,农民收入结构更加优化。 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家庭经营收入从2015年的4504元增加到2020年的6077元; 工资水平持续提高,2020年工资收入达到6974元; 农村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带动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2020年较2015年增长66.3%; 农村居民医疗、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20年转移性收入达到3661元,占比21.4%,比2015年提高3.3个百分点。
“‘十四五’期间,要继续缩小城乡、地区、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宏宇表示,一方面要挖掘农业农村增收富民潜力,延伸农业价值链,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发展新业态; 另一方面,要促进农村劳动力更高素质、更充分就业,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支持农村创新创业,加快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农业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大干部和亿万农民齐心协力,谱写了农村全面振兴新的美好篇章。
(本报记者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