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上市茄子定植-
197 2023-11-26
来源:《科普科学研究》2021,16(4):58~62(有删减)
[摘要]新时代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着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风俗习惯转变,刷新农民精神面貌。 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普工作体系,有效融入农村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社会治理,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农民科学素质提高行动的背景
1.1《科学素质纲要》有效推进农民科学素质建设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村科普工作,农村科普一直是我国科普事业的重要方面。
在《科学素质纲要》指导下,我国在农村组织开展了一大批科普行动和项目,推广农业新技术和健康知识,极大提高了农民的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 有效遏制各种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提高农村文明水平。 科学对农民的观念和行动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有力支撑了脱贫攻坚。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脱贫攻坚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针对贫困地区科技、人才方面的突出短板,扎实推进科技扶贫,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自我成长能力。 现代青年农民培养计划、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百万高素质农民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深入实施。 各级农业技术协会推动科技援助,科技志愿服务深入开展。 。
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提高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 这主要包括农村科技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仍缺乏优质科普资源和媒体。 文化建设不足,忽视农民精神生活服务。
1.2 新时代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新需求
新时代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行动,必须服务于农村全面振兴。 围绕乡村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农村科普工作必须融入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科普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强。 这既是对农村科普工作的挑战,也是农村科普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 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凝聚更加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优质高效,建设宜居宜业农村,让农民致富、致富。
新时代农民科学素质建设不仅要满足农民个性化需求,还要服务于乡村整体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发展。 农村科普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但从根本上讲,农村科普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实际上是统一的,都是基于农民的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 在实践中,只有服务民生、贴近农民生活,才能真正影响农民。
二、进一步增强农村科普的价值引导和功能定位
就农村科普而言,农村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培育现代农民,促进科学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水平,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创造充满活力、创新创业的新氛围。 深入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进一步强化农村科普的价值引领功能。
在广大农村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村入户。 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创新创业文化。
新时代农村科普需要提高地位和效率,多角度参与乡村振兴。 首先是经济建设的视角。 现代技术的应用可以直接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 通过技术推广和培训,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是文化建设的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促进农村风俗习惯转变,推动文明农村形成风俗习惯、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 乡村科普是提升乡村文明的重要举措,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 丰富农村文化服务,为农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培养和谐理性的行为习惯,引导农民树立相信科学、追求科学的生活态度。 提高农民识别和抵制伪科学迷信的能力,破除迷信,崇尚科学。 三是社会建设的视角。 在防控COVID-19疫情的过程中,科普发挥了重要作用。 戴口罩、勤洗手已成为全民新习惯。 “科技支撑”已经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自然离不开科普。 四是生态建设视角。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科学的支撑。 随着科学深入社会,新时代的田园风光是科学与人文、自然与社会、生态与发展的和谐统一。
新时代,必须开创农村科普工作新格局。 农村科普不能满足于技术培训、科普活动、建设图书馆、搭建科普屏等传统科普工作。 要深入融入农村现代化发展,从服务民生、服务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服务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从而实现乡村科普新格局。 要打破现有科普工作界限,实现科普与文化建设、科普与产业发展、科普与农民教育、科普与基层治理一体化发展。 科学已经成为当代社会运行的基本要素,融入社会运行和公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科普工作也需要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不能孤立地、狭隘地理解科普工作。
新时代,必须建立农村科普工作新机制。 适应当前农村科普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改革科普工作体制机制,增强科普体系活力,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打造高效科普工作新体系。 探索农村科普工作新模式,提高农村科普工作效率。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科普工作的规律。 科普工作不可能靠一个行政命令就得到很大的改善。 科普工作最大的属性是服务,科普工作最大的任务是提高科普服务效率。
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三大核心: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深入社会、渗透农民日常生活,科学的力量已渗透到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且难以描绘。农村科普路线清晰。 近年来,农村科普日益融入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此形势下,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的目标应该是更加注重农民科学意识的培养,用科学武装农民头脑,振奋农民精神,激发农民内在动力,用科学武装农民思想。提高农民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发展能力,实现农民现代化。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强农民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提高农民的劳动和经营能力,培养一支适应农业生产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另一方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提升乡村文明的重要举措,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 当前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行动不应把重点放在技术培训和服务上,更重要的是培育新农村风尚。 科技、文化、思想、道德融为一体,培育农民观念,引导农民行为习惯。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人口发生变化,培养青年农民热爱农业、热爱劳动,培养公众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培育农民合作社显得尤为重要。精神。
科技文化素养的导入,标志着我国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转变,即从相对注重技术推广和服务向全面促进农村文明发展转变。 这也是乡村振兴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 农村科普不仅要为农业生产发展服务,更要为农村文明建设服务。 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农民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科学文化、推动农村风俗习惯的改变,促进文明农村的形成。 作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让农民们口袋富裕,头脑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精神振奋。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四项具体措施
4.1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促进农村产业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对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业科技培训,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是通过培训,促进科技在农业的应用。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但对于农业经营者来说,科技因素的运用也增加了风险和成本。 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促进技术的正确使用,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和控制成本的能力。 第二,现代农业生产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农业,而是市场化的农业。 因此,农业生产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问题。 从生产到销售,这些都是农民需要面对的问题。 然而,农民往往对市场不够热衷。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是通过培训,提高农民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促进合作共赢。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将投入乡村振兴。 农民面临的角色将越来越多元化,农村的熟人社会将被打破。 因此,农民需要提高与外部力量互动、沟通、谈判的能力。 同时,通过培训,引导农民加入农民合作社等社会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可以有效提高农民与外界的谈判能力。 四是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提高利用互联网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五是通过培训,鼓励各地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市场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发展多元化农业,发挥农业的多重价值,促进农业融合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
农民培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培训,提高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振兴的素质和能力。 促进农村妇女平等获得普惠性政策资源,推动提高农村妇女接受培训的比例。 加大在线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扩大农村妇女培训范围,帮助农村妇女提高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关爱和服务。
4.2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
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协同水平,激发多主体活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调配合的社会化乡村科普格局,促进乡村振兴。人才和科技下沉到农村。 科技进村成效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但核心是坚持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 我们要尊重农民的需求和意愿,结合当地实际,用科技促进地方发展。 同时,还要盘活机制,激活多元主体活力,加大科技服务农村的积极性。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实施,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专业技术学会(协会)开展科技服务。 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科技有巨大需求,是服务的接受者。 但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可以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应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 主体的带动作用。 目前,小农在我国仍占很大比例。 农村科技服务要关注小农需求,引导小农与现代农业有机对接。
通过多主体共同努力,建立农村科技服务新生态、新体系,持续扎实开展工作。 我们不仅要把科技引入农业,促进乡村产业繁荣,还要把科技文化引入乡村,改造乡村面貌,重塑乡村文化。 。
4.3进一步加强农村科学文化建设,培育农民科学、和谐、理性信念。
加强满足农民需求的资源和媒体建设,提高农村科普质量。 新时代,农民科普需求不仅体现在农业技术的需求,还包括精神层面的需求。 加强农村科普工作,要为农民提供优质精神营养,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要加强符合农民审美习惯、农民喜闻乐见的科普内容创作,引导和支持农村科普优质公共产品开发和资源配置。 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志愿服务、科技培训、技术咨询,倡导科学生活,转变风俗习惯,破除迷信,反对邪教,促进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科普要充满人文关怀,加强对中老年人、妇女、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 关心人民生活,服务人民,培养现代公民。
用科普改造农村文化、改变风俗习惯、提高农村文明,是当前农村科普的重要使命。 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要贴近农民生活,多用形象表达方式。 图像识别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认知方法。 当前,要加强农村科普资源创作、发行和传播。 此外,科普要推进劳动教育,提高公众劳动素质,弘扬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崇尚劳动精神。 当前,农村年轻人从事农业的积极性正在下降。 “谁来种田”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和我国农村发展模式。 当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新的系统设计。 比如,鼓励家庭农场发展,制定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让农民获得满意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 但要挖掘新时代农业的精神文化价值,让农民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培育新时代的牧业。 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措施。
4.4 提高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贫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受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贫地区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需要加大支持、加大科普力度。相关领域的资源要向农村倾斜。 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推动地方特色科普发展,探索“科普+党建、文化、产业、旅游”等新模式,助推农村经济、文化、旅游。以及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 社会全面发展。